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思想者-正文
熔铸中西法律的第一人——沈家本
邹亚莎
//www.workercn.cn2016-01-22来源:人民法院报
分享到:更多

  

  从北京地铁二号线宣武门站西南口出来,沿着宣外大街向南,走进智桥胡同,经过破落的杨椒山祠,向右就拐进了狭窄的金井胡同。没走多远,就看到一座普通的四合院。从门口望进去,院内杂物堆积,房屋拥挤。在这样的北京胡同里,房屋的破败与拥挤似乎是寻常的,即使是这院落的唯一不同——院门墙上挂着的书有 “沈家本故居”的白色牌匾,似乎也并不能引得行人驻足。

  然而,由今上溯至110多年前风雨飘摇的晚清,这里曾居住着一位结束传统法制,开启近代法制进程序幕的重要人物——沈家本。在晚清的十年间,他以开放的眼光熔铸中西法律,引领中国法律与世界接轨,如著名的法学巨擘杨鸿烈所说:“中国法系全在他手里承先启后,并且又是媒介东西方几大法系成为眷属的一个冰人。”

  诗书少年,乞米长安

  道光二十年(1840年),沈家本出生于浙江湖州的一个官宦家庭。这一年正值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就此展开。沈家本一生的坎坷命运与人生辉煌皆与时代相伴而生。

  沈家本的父亲沈丙莹为官近二十年,在刑部为吏十二年。他“熟于律例”,为官谨慎。其恪尽职守的作风,公正执法、不畏权贵的品格对沈家本多有影响。据《清史稿》记载,沈家本“少读书,好深湛之思,于《周官》多创获”。根据沈家本的日记,可以发现他酷爱读书,即使在其父外放贵州做官,沈家本携母亲及弟妹几次出入湘黔的颠沛流离途中,仍借书而读。其阅读范围极广,不仅包括传统的经史子集,对当时还不多见的西方译著也有涉猎。

  同治三年(1864年),沈家本按惯例在其父致仕后补入刑部任职。次年,浙江补行因战乱而停的乡试,沈家本从北京一路颠簸南下,返乡参加了这次乡试,并一试中举。但第二年的礼部会试,却名落孙山。这样的结果使他灰心沮丧,也曾让他萌生了“宦途成苦海,流寓当还家”的返乡之念。

  1873年,沈家本回浙江为父守丧三年后,再次回到京都刑部。在刑部案牍之余,他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八股文上,只是间或从事他所喜爱的“经史考证之书”。然而,在八股取士的道路上,沈家本多次受挫,屡试不中,其“间或”从事的经史考证却成效卓然,数十年中著有《诸史琐言》《古书目四种》《说文引经异同》等洋洋洒洒数十万言。不过,科举取士却是当时求取功名的必经之路,为此,沈家本倍感无奈,他曾写诗感慨韶华流逝却功业未成:“饥来驱我复何之,乞米长安岁月驰”;他未能放弃,却为此受到不少折磨。他曾说“数十年中,为八比所苦”。光绪九年即1883年,沈家本终于金榜题名,这时距离第一次参加会试已经过去了近二十年,沈家本也已过不惑之年。

1 2 共2页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