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思想者-正文
“7-1=0”与钱学森之问
程永康
//www.workercn.cn2016-01-25来源:中工网—《安徽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7-1=0”这是一个错式,连不懂事的儿童都知道;而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连一些学者智士还不能完美作答。两个近乎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有何瓜葛而被牵扯到一起呢?

  “7-1=0”表达的意思是在中考或者高考中,参与考试的七个或者多个学科中,如果有一个学科成绩不行,则在中考或者高考中就必然以失败告终。单从这个角度来看,“7-1=0”这一结论简直是千真万确、颠扑不破的真理!也就是这一可笑的错式,居然在当今社会作为补短的宣传理论,很有市场:老师认同,学生认同,家长认同,甚至整个社会都认同。

  在目前的社会背景下,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只要遇到学生(孩子)有偏科(学科短板)现象出现,就非常紧张,担心自己的学生或孩子成了“0”。为了改变这一“7-1=0”的现状,学校、家庭、社会齐上阵。为把学生的“1”补上去(变长),可以说拼尽了学生、教师、家长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时间、自由,乃至幸福,一言以蔽之,不惜一切代价,全力以赴为学生补“短”。

  对学生个体而言,这种看似很“轰动”很“有效”的做法,有可能把“1”补上来了,也只能是补上来了(仅够考试用而已),但这个“1”决不会成为孩子的强项,至多是把“坑”填平而已。由于在“1”上耗费了大量的心血,所以用在“6”上的精力会很少,而相对于这个“1”来说,“6”中就一定会有孩子的长处、强项、兴趣点。由于无暇顾及,长此以往,孩子的这些长处变短,强项变弱,兴趣变淡。由此可见:我们现在的教育在做什么?在做着把学生的长处耗短,短项补平的事。看似让学生全面发展了(在智育范围内),实则是毁灭或削减学生的天性、长处、强项,破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学生有可能有所作为的天赋以迎头痛击,使本来有可能成为大师或诺奖获得者们,一个个成了成功的“庸才”。

  再回头看看我们许多的大师们是怎样炼成的?我认为大师们之所以成为大师,是因为每个大师背后,几乎都有短板。所不同的是:他们不以自己的短板为缺憾。他们知道并且承认自己的短板,但他们都不去设法补自己的短板,而是想方设法让自己的长处更长,强项更强,兴趣更浓,于是便成了长处的大师,强项的大师。1917年,作文出众而数学考零分的罗家伦被北京大学破格录取,后来成为“五四”风云人物,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传诵一时的《五四宣言》,便是他的手笔,再后来成为清华大学的校长;1930年数学成绩是零分而国文、英文各得了一百分(满分)的吴晗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为历史系学生,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明史专家;一代诗人、散文大家、国学大师朱自清当年被北京大学录取时,数学竟然也是考了0分。

  凡此等等,不胜枚举。而这些大师们,他们所缺的“1”相当严重,然而这并不影响他们成为真正的大师。试想当初如果他们因为自己在某一方面或者几方面有短板而用大量精力去补此短板,那么他们的“长板”还会“长”吗?他们还能够成为大师吗?这些大师们成才的经历,非常明确地验证了被我们教育人、家长、学生视为真理的“7-1=0”是何等的错误!而这与儿童的认识完全一致的错论,却恰恰被我们的教育人视为秘笈,奉为法宝。这应是我们现代教育的悲哀!

  记得有位记者采访几位诺奖得主时,问他们获得诺奖了,在哪里学得的知识最重要?他们的回答是:“在幼儿园!”看来他们所言是非常正确的。“7-1=0”在所有幼儿园的小朋友看来都是错误的,偏偏在中国大地上,有着无限知识的老师等成人们却认为“7-1=0”是正确的,并且按照“7-1=0”的思维及行为模式实施教育,且很得意,甚至把这种削长补短、扼杀学生天赋的作法引以为自豪,当作教育成功的典范。

  至此,用“7-1=0”能否回答“钱学森之问”大家自有考量。我认为当前我们的教育问题有比回答“钱学森之问”更重要更紧迫的事情,那就是:我们的老师们、家长们、专家们、教育智士们,少些标新立异,有时间多到幼儿园向童心还在的儿童们学习学习吧,进修进修吧!到哪里能找到教育的本真?向童心依然存在的儿童学习,远离喧嚣,远离热闹,我们未来的教育一定会大有作为!(作者单位:安徽省颍上县八里河镇中心学校)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