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思想者-正文
警惕利用亲情制造的信用陷阱
夏正林
//www.workercn.cn2016-02-03来源:检察日报
分享到:更多

  

  年根儿,是结账清算,收钱回家过年的时候。可一个亲戚却告诉我,他借出去的钱恐怕拿不回来了,年关难过。原来,他不仅把自己的钱,还把另一个亲戚的钱以高利贷的形式借出去了。2015年经济不景气,许多老板不见人,甚至逃跑了。让人担忧的是,这种通过放高利贷融资的现象在江浙基层非常普遍,而且借的往往都是亲戚朋友邻居的钱,有的甚至是省吃俭用留着养老的钱。一旦信用破产,后果不堪设想。利用亲情制造的信用陷阱已成了一个需要警惕的社会问题,值得重视。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当然与中国社会传统的信用结构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转型有关。中国人是一个熟人社会,在家国天下观念中,传统的亲情伦理,由亲而戚,由戚而朋友而邻居,对维系中国社会秩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点,费孝通先生曾专门考察过。其实,你稍微留意一下身边,就会发现这种信用所起的作用。比如,坐车时,遇到熟人,中国人会竭力谦让,那种热情让你感动;而遇到生人时,则抢座位。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说的就是这种熟人文化社会中的信用结构。但这种熟人文化也是一把双刃剑,比如在中国文化中有一个叫“杀熟”的现象。“鬼拣熟的迷”,说的是利用熟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来做生意,它实际上消费了熟人之间的信任。更何况,熟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潜规则,比如借钱,在借的时候,双方都好说话,也不要收据,觉得写收据反而见外,这往往就会造成“先君子,后小人”的难堪现象。

  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传统的亲情伦理信用结构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熟人社会逐渐瓦解,代之以陌生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们还沉浸在熟人文化中时,就会仍然利用熟人来办事——找亲戚、老乡、战友、同学,就成为一种常态,形成一种潜规则。最典型的就是利用亲情进行融资,甚至利用亲情做一些诈骗违法的事。比如传销往往就是利用七大姑八大姨的亲情信用基础进行的。尤其是短期的融资,俗称“过桥”,即在短时间内急需一大笔资金时,通过民间高利贷的形式融资。对放贷者而言,有着巨大的利益诱惑,加之亲情的信任,很容易成行,而很少考虑背后巨大的风险。但一旦产生问题,其后果就非常严重,损害的不仅仅是社会信用,更是维系我们社会的纽带,而且这条纽带一旦损害,重建信任几乎不可能。有人讲,现在的信用已不出家庭,这对社会来讲,其实就是一场灾难。

  要解决这个问题,当然是要通过引进法治的方式,为社会建立起明规则,而不再是生活在潜规则之下。在这种条件下,办任何事,首先考虑的是按确定的规则办事,而不是去寻找熟人,人际关系不再起支配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讲,法治是一种文明的方式,引进它,可以改造我们的传统文明,使两者互相合作,共建新的信用结构。

  其实,亲情不仅对于中国人,乃至对于所有人类,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如果丧失,人将不人,社会也将不社会。(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