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思想者-正文
“血浓于水”两解
王乾荣
//www.workercn.cn2016-02-03来源:检察日报
分享到:更多

  

  人体有一个管道循环系统,其中大部成分是水,但因含有红白细胞和血小板、纤维蛋白元、酶、激素和无机盐等复杂成分,就成了“血”。而纯净水,只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即HO.所以“血浓于水”之说是没错的。人们往往把亲情说成“血浓于水”,比喻亲情关系浓密,而其他关系相对疏淡。这似乎也没错。

  可血液一旦被细菌或病毒侵入,其中各种细胞就败坏了,从而导致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这变质之血,其浓度,不但甚于水,而且远超纯血。败坏了的血也是血,然而这样的血却非亲情,是连水也不如的——它会致人死亡。所以不能笼统地用“血浓于水”比喻人际关系。

  这坏血,即如家庭暴力。有的人就是不在乎家人,视亲人如粪土,冷酷无情,不忠不孝,打骂、虐待、伤害家人是家常便饭,甚至把亲人杀死……这带着腥气的血,即使浓于水,人们也会避之不及。当此之时,遭难者呼唤的,也许正是水。

  弑父灭子、杀夫害妻、妇姑勃谿、兄弟阋墙……不都发生在同一“血管”里吗?鲁迅那么伟大之人,周作人那么一个大作家,俩亲兄弟,道不同,不相为谋,因观念的迥异和家庭琐事,在后半生彻底掰了,至死不相往来。刚播映的《芈月传》里,姐妹如仇,勾心斗角,兄弟相残,血溅庙堂,哪有一丝如“血”之亲情?

  上月《检察日报》报道,我国24.7%的家庭存在家暴,家暴致死妇女占他杀妇女的40%多,好吓人!

  就普通百姓来说,咱们看现在多家电视台设置的所谓“调解”节目,展示的无非是夫妻情变、婆媳不和、兄弟反目、父子成仇等血缘之间的烂事。这些家庭矛盾引发的家庭暴力,归根究底,是钱闹的,是利益不均导致的。还有打孩子,也是因为孩子“不争气”,给自己“丢”了“脸”。电视节目上,矛盾各方,别的后台等候,只一位于前台陈述“委屈”,慷慨激昂,说到动情处,哽咽泪奔。换另一位上来述说,其情更动人,叫人觉着,理又在这一方了。几个回合下来,各方越说越理直气壮,越激愤,有时演变成跳脚对骂,有的或欲动手。他们数说对方不是,揭发对方恶行,什么陈谷子烂芝麻,全抖搂出来,残酷得令人发指。旁边坐着心理、法律、民政等方面专家,以及鸡汤作家、居委会大妈各色人等,为这家人疏解矛盾,最后得一“完满”结局。

  完满吗?在这里,你看不到一点儿血亲。在公开压力下,那些曾跟亲人打得头破血流不亦乐乎的“被调解”者的最后握手和拥抱,是那么别扭,那么不自然,勉勉强强,很难说回去便和好如初。所以,其效应,是很有限的。

  家暴是循序渐进的,一开始,施暴者可能只是情绪失控发发脾气,慢慢就动手了,从推搡到拳脚交加,最后棍棒刀斧齐上,杀人的事,也做得出来。打人也有瘾,家暴更易成瘾。打别人够不着,打亲人就在眼前,打一次就有两次三次四次,打顺手了,就永远打下去。

  所以人际关系,还须以品质、修养来定位。“血”会被病菌侵入,“血浓于水”说明不了多少问题,纯净水也是好东东。好的朋友,比恶的家人亲密百倍。

  咱们终于有一部反家庭暴力法了。这个法的立意,我体会在于国家把每一个人都当成独立之人对待,从而保护每一个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却不管人们之间的关系是浓浓的“血”还是淡淡的“水”。(作者系杂文名家、高级记者)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