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思想者-正文
不“走读”,要“走心”
肖擎
//www.workercn.cn2016-04-08来源:湖北日报
分享到:更多

  

  干部“走读”是老问题。然而,当群众用“干部像候鸟,频往家里跑;白天寻不见,晚上影难找”为现在的一些“走读”干部画像时,当《中国纪检监察报》近日再度从多个方面透视这一现象时,人们看到,老问题还有着怎样的顽固性,破解它又有着怎样的必要性。

  一天只上半天班,甚至几天不见人影,给办事群众唱“空城计”、吃“闭门羹”,谈什么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拿自己当“贵宾”,把基层当“景点”,把工作当成“一日游”,把手机变成“遥控器”,还讲什么鱼水情深、取信于民?群众反感的“走读”干部,不是所有工作在此地、家在别处的干部,而是那些心思不在基层、事业发展的重心没放在基层的干部;处理所指向的“走读”干部,也绝不是顾念家庭亲情的干部,而是作风不实、人浮于事的干部。

  北宋行番戍之制,“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结果军事能力衰颓,危机四伏。干部不解民情,群众难觅干部的“走读”歪风,不仅易引发腐败,而且可能在遭遇突发情况时造成重大损失,甚至淡化和群众的血肉联系,无形中于基层干部和老百姓之间竖起一堵墙,危害甚深。

  工作地和家庭居住地分离,真的就只能当“候鸟”,敷衍了事?小岗村原党支部书记沈浩家在合肥,告别家人只身来到小岗村,却赢得了小岗人的拥护和爱戴,村民们三次摁下红手印“挽留”他。不当“走读”干部,不是说要基层干部有家不回、有亲不近,而是扎根基层、爱岗敬业,离家不舍家、念家不恋家。做到责任心和亲情观两相宜,在人情和原则之间、为民服务和对家庭负责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这本身就是治理“走读”干部的深层所指。

  异地任职是一项基本的干部管理政策,不少基层干部都是“外地化”,但这绝不意味着“异地”就要抱“客居”心态。城乡各方面都有差距,心系城市,眼往上看,年轻一代公务员容易对基层生活犯怵,但担任公职是一种责任,选择这份工作,就选择了责任,就应该主动担当、自觉奉献。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放宽视野,我们还要看到,无论是“要关心和爱护广大基层干部,为他们创造良好工作和成长条件,保障他们的合理待遇”,还是“对广大基层干部要充分理解、充分信任,格外关心、格外爱护,多为他们办一些雪中送炭的事情”,基层的现实、基层干部的境遇,越来越清晰地在顶层被思考和照应,也越来越在各地寻求各种方法统筹解决。

  “衙前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这番话,标注了古人基层为官的价值天平。今天的基层干部,更应以此自省,对应尽的责任不“走读”,对群众的冷暖不“走神”,在“走心”中“清风一路”、“造福一方”,就能在知难而不畏难中干得有滋有味。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