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思想者-正文
从“盆景”到“风景”
西尧
//www.workercn.cn2016-04-15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分享到:更多

  

  “桃花源里春正暖,一花开过百花开”。近年来社会各界涌现出一批感动人心、温暖社会的“平民英雄”、“身边好人”,从“最美乡村教师”、“最美乡村医生”、“最美环卫工人”到“最美乡村干部”,“最美现象”已从一簇簇亮丽的道德“盆景”递嬗为一片片壮观的道德“风景”,在思想道德建设领域形成了“美”的种子随风摇曳飘荡、处处开花生根的“蒲公英效应”。这些“最美的人”,其懿德善举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彰显了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代表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走势,成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捍卫者和公共精神的传承者,成为备受珍视的道德“盆景”。这些“最美的人”与普通人相较,具有更高的道德素质、道德修养、道德理想和道德追求,因而为广大社会成员所瞩目所敬仰所效仿,逐步将整个社会道德建设从点的聚焦演化成线的延伸、面的拓展,使崇义向善的传统美德在神州大地上蔚成风气,将形单影只、零落分散的道德“盆景”,铺染为花团锦簇、遍地风流的人文景观。

  亚里士多德说:“人是理性的动物。”正是在理性之光的辉耀烛照下,人类穿越荆棘,走出混沌,摆脱愚氓,走向文明,创造出厚重绵长的道德文化。换言之,在任何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下,经过理性涵养和人文感召,都会涌现出一批道德表率、道德楷模,也许其数量非常有限,但他们在社会文明演进历程中,具有引导社会心理引领普通大众的示范作用,具有医偏匡弊、扬清抑浊的正向能量。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很多人对自身价值和道德取向的认识与理解,常常受生存环境、利益需求和精神状貌的影响和制约,一般难以臻入较高层次和较深境界,因而对道德理想的追寻和坚守,在当下一些人看来是可望而不可及、与自身相去甚远之事,并由此促使人们更加怀恋民风淳朴的流金岁月,更加牵记风清气正的激情年代。社会发展至今日,仍有很多人有意无意地拒斥甚至毁弃道德规范,正因如此,道德典范的出现就显得难能可贵、弥足珍贵,让我们相信高尚就在眼前,善美就在身边,道德典范无疑呈具着人格标杆和精神火焰的效能。人们敬佩和激赏道德模范,并高度褒扬和大力践行其道德行为和道德精神,正是由于道德模范的高洁品行和磊落人格深深地打动、感化和熏染了媒体和大众。

  道德人格不是空泛和抽象的,也不是短时间内所能铸塑和升华的,它体现在道德典范平素生活的一点一滴中,甚至浸润贯穿于整个一生。我们倡导人们向道德典范学习,并不是要求普通人完全放弃个人利益诉求,一味地为社会无私奉献,而是希望普通人在获取正当合理利益的同时,尽其所能地为他人和社会做些有益之事,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类生存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正是通过为他人的服务,才真正体现自身的价值。社会越向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这种要求就越强烈”。任何利益都是暂时的、易逝的,而道德精神却具有永恒的传承价值。我们一方面支持和鼓励普通人实现道德理想,另一方面通过道德理想的实现为社会进步提供人文支撑。时下社会成员在注重满足自身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有改善道德生活状况的强烈愿望,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社会心理,我们有理由相信,无论世道如何演进,道德典范崇德重义、向上向善的人格力量能够化坚冰为暖流,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泓清泉。“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当我们在意识上对道德典范的人格魅力深表仰慕和赞叹时,更应当在行动上向道德典范靠拢和接近!无论社会生活中存在何种不良和丑恶,我们都应见贤思齐,向善而行,从自己做起,从细微做起,为最美现象从“盆景”转化为“风景”累积更加坚实的社会根基。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