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思想者-正文
转发前,我们应该先过过脑
夏振彬
//www.workercn.cn2016-06-23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近日,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了一个极接地气的发现。哥伦比亚大学和法国国家研究院合作了一项研究,其结果显示60%的人在社交媒体上仅仅转发新闻,却从不阅读内容。研究者称,这是典型的现代信息消费方式,即人们更愿意转发而不愿意阅读,更愿意阅读概要而不愿意花时间深入阅读。

  考虑到样本选取的范围,这一研究结论的解释力不得而知,是否符合国内情况更是值得商榷。不过对我们来说,这种“发现”也并不新鲜——当前数字化阅读已经跻身主流,与之相伴而生的阅读快餐化、碎片化、浅层化等问题也早已浮出水面,引起有识之士们此起彼伏的忧虑。

  先不急着为阅读大声疾呼(这样的文章已经够多了),我们来聊聊“转发”吧。该研究提到,相比于阅读人们更愿意转发,为什么呢?因为人们本来就是懒惰的信息处理者,而基于社交媒体的阅读天生就具备社交属性,阅读也好、收藏也罢,就算你全文背诵下来,那也只是个人的事,但转发是一种参与、一种表达。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我们转发一样东西是出于一定的心理诉求,或者向公众表现自己的爱好、兴趣和价值观,或者借助转发的内容表达自己的态度、见解和立场。正如书架可以说出主人的很多秘密,转发也涉及到印象管理,体现着一个人的喜好、审美、态度、趣味……

  那么,什么内容更容易被转发?这应该是当前公众号运营者、新媒体写手们最关心的话题了。从我的个人感受看,每天刷屏的都是花样翻新、层出不穷的鸡汤文,比如“人生不得不提的30个忠告”“姑娘啊,可长点心”;或者是让人感到不安的生活知识,比如“这5种食物千万不能吃”“小伙子碰了它一下,立即倒地身亡”;此外还有言之凿凿的明星八卦、充满情绪的各色解读……

  这些被精心调制出来的消费品,往往掌控了读者的心理,擅长触动粉丝的情绪,进而有的放矢,箭无虚发。但是,有传播力的内容不见得就是好内容,读者愿意看的也不一定是他们真正需要的。另一方面,更让人担心的是,不少在社交平台上刷屏的爆款早已与是否“优质”无关——有的打着“最新爆料”“惊爆内幕”“你必须知道的10件事”的旗号传播谣言;有些让人无法置身事外、不转发就没有存在感的时事热点,往往情绪多于观点;还有部分鸡汤文已经成为劣质保健品、假冒伪劣药物的营销渠道,背后有惊人的产业链,随手一转不仅替别人“赚钱”,还可能害人匪浅!

  所以在转发前,我们应该“想静静”。我们要知道自己在转发的是什么,是提供有用的知识还是扩散科学谣言?是“转发就是力量”还是激起更多焦虑?很多时候,社交平台上的热门文章都长着一张伪善的脸,只要冷静地观察、判断,就能识破背后的龌龊;而面对事实不清的热点,更要保持一种健康的怀疑态度,保持理性的思考,不渲染情绪,不激化对立。

  不管怎样,社交平台上的舆论生态悄无声息的影响着很多人。转发是自己的事,但也影响着别人;转发多不是坏事,但它需要更多人过过脑、不盲目、不任性。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