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思想者-正文
论“共享”的实现
王永友 史君
//www.workercn.cn2016-08-22来源:重庆日报
分享到:更多

  

  “共享”,既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所在。实现“共享”,既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要求。

  实现什么样的“共享”

  我们要实现的“共享”是全民的,要让全体人民都能增强幸福感。实现全民“共享”,是要确保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既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不断增强经济实力,促进国家富强,实现人民“共享富裕”;又要依靠党和政府的顶层设计做好制度性安排,促使国与民“共享”,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国家发展与人民富裕“同频”“同向”;还要通过不断完善分配机制促进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内陆地区、大中城市与城镇乡村以及老少边穷地区、不同社会阶层人员等都能“共享”“同享”,让每一个人都能公平分享发展成果,幸福感得到不断提升。

  我们要实现的“共享”是全方位的,要从各方面都能提升满足感。实现全方位“共享”,是要有机会共享、有条件共享、有能力共享。既要为人民提供“共享的机会”,满足人们对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需求,满足人们对平等参与和事业发展的需求,实现人人“有机会”平等共享;又要为人民创造“共享的条件”,不断完善公正合理的规章制度,不断健全严格有效的运行机制,满足人们同守规则的需求,创建“只有规则没有潜规则”的社会环境,实现人人“靠规则”平等共享;还要增强人民“共享的能力”,精准提升贫弱地区、薄弱环节、弱势群体的发展能力,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改革发展成果的普惠性需求,实现人人“有能力”平等共享,要让全体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我们要实现的“共享”是全领域的,要在各领域都能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实现全领域“共享”,是要物质共享与精神共享、权利共享与民生共享“同步”。既要使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消除两极分化,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先富”带“后富”,达到共同富裕目标,让每一个人都能享有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获得感”;又要使人民共享政治发展成果,在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同时,真正实现人民民主目标,充分彰显并切实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让每一个人都能享有政治发展带来的“权利获得感”;也要使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人们能够享受得到、享受得起更多的优质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更丰富的文化展品、文化演出、文化活动,让每一个人都能享有文化发展带来的“精神获得感”;还要使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切实解决好人们最关心、最现实的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问题,真正实现学有所教、劳有的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使人们生活得更有尊严、更有质量,“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让每一个人都能享有社会发展带来的“民生获得感”;更要使人民共享生态文明成果,满足人们对清新空气、干净水质、清洁环境的需求,使良好的生态环境真正成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让每一个人都能享有生态文明发展带来的“身心获得感”。

  实现“共享”要破解哪些难题

  实现“共享”需要破解“责任共担”难题。实现“共享”既要做大做强公有制经济,又要充分发挥非公经济的作用,需要二者共同担负起实现“共享”的经济责任。公有制经济是“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保证”,国有企业是支撑共同富裕的主力,实现“共享”必须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国有企业的主体作用,以国企的“强”“大”确保公有制经济有能力承担实现“共享”的责任。同时,非公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足够的能力和实力支撑共同富裕,实现“共享”必须充分调动非公经济的积极性,增强非公企业的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民企的使命确保非公经济愿意并主动承担实现“共享”的责任。

  实现“共享”需要破解“资源共享”难题。实现“共享”既要建立资源自愿分享机制,又要建立资源有偿使用机制,还要建立资源管理监督机制。资源自愿分享机制是使资源占有者愿意将有限资源的“独享”变为人们对有限资源的“分享”的钥匙,要使资源占有者能够把已占资源与大众分享,促进资源在不同利益群体、阶层之间的合理流动,确保更多的人能够“共享”资源。资源有偿使用机制是使资源占有者不会闲置或浪费资源并充分、高效利用资源的钥匙,要使那些没有条件占有、没有能力使用资源的人,能够在占有者的付费中获益,确保每一个人都能够“共享”资源收益。资源管理监督机制是防止少数人独占资源导致资源不能“共享”的钥匙,要杜绝资源的不当占有和违法交换,确保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平等“获取”资源。

  实现“共享”需要破解“成果共分”难题。实现“共享”既要处理好个体参与发展成果的分配,也要处理好群体参与发展成果的分配。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既要充分考虑技术、资本、信息、管理等要素参与发展成果分配所占比重,更要不断巩固并增强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使劳动时间成为衡量初次分配公平的基本标准,化解分配中存在的失衡,确保每一个人的合法劳动都能公平分享发展成果。同时,我国又是一个人口、资源、环境不均衡、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在产出发展成果的投入上,既要考虑投入产出效益有效调动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为实现“共享”贡献更多蛋糕的积极性,更要考虑区域差异充分照顾落后地区为实现“共享”需要发展的客观现实,化解发展中的失衡,确保不同地区、不同群体能够平等享有发展权。

  实现“共享”的出路在哪里

  实现“共享”还要坚持共建,以共建为共享提供前提条件。要通过全民共同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创新理念、协调理念、绿色理念与开放理念的落地生根,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实践,通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建设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努力“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共享美好的未来”,以此激发人们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潜力和热情,切实增强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实现国家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以全体人民共建促进“共享”目标的实现。

  实现“共享”还要坚持共赢,以共赢为共享提供永续动力。要通过抓准不同利益群体的需求,厘清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整合不同利益群体的力量,促进不同利益群体间的合作,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特别是“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以此激发社会成员的共享动力,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氛围,切实解决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实现不同利益群体间的互帮互助与共同发展,以全体社会成员共赢促进“共享”目标的实现。

  实现“共享”还要坚持共治,以共治为共享提供有力保障。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确保党领导发展、人民推动发展、法治保障发展,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则与增进人民团结的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在体制机制、制度政策上系统谋划”,做出更加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实现依法“共享”、民主“共享”、合理“共享”,以党领导人民依法共治促进“共享”目标的实现。(作者单位: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