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思想者-正文
女排精神的2.0时代
邵薇
//www.workercn.cn2016-09-01来源:解放军报
分享到:更多

  

  对体育谈不上热爱的我,却像大多数“70后”一样,曾在上世纪80年代,几乎一场不落地看过中国女排问鼎五连冠的比赛。在那个电视频道和娱乐生活都十分有限的年代,女排是全民的女排,胜利是全民的胜利。一年又一年,坐在电视机前的我们,手心冒汗过,却从未失望过。包括郎平在内的那群中国姑娘,是那个年代的光环,是有些泛黄的集体记忆。

  前些天,当一路坎坷起伏的女排,时隔12年重登奥运最高领奖台,举国的沸腾不亚于当年。

  当我们已不再需要用赢一场球来证明自己的强大,人们内心为什么仍会如此激荡?是为一场曲折而艰难的胜利振奋,还是被一种蓬勃而笃实的力量感动?虽然郎平说,“不要因为我们赢了一场就谈女排精神”,但她也说,“女排精神一直在”。的确,看看今天的中国女排,女排精神不仅一直在,而且生长出新的内涵与外延。

  如果说,雅典奥运会夺冠是对老女排精神的一种延续,那么,里约奥运会的女排则真正开创了女排精神的2.0时代,传承中有超越,继承中有创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0,是勇于突破。此次执教,面对排管中心的邀约,郎平曾再三推辞,但最终让她接过帅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可以获得前所未有的自主性,包括选人用人的绝对话语权、组建复合型教练团队、打造大国家队模式等等。中国女排的崛起,源于“竹棚精神”和“魔鬼训练”,曾创造过辉煌,也折戟于伤病。郎平结合国外执教经验,引入国际化专业医疗保障团队,带领队员根据各自情况进行体能和伤病康复训练。更为宽松的机制和更为科学的训练,使一批极具潜力的新人脱颖而出并在里约奥运会上各放异彩。

  2.0,是乐于尊重。和郎平女儿差不多大的队员,有时候会忍不住叫她“郎妈”。因为郎平对女排的管理充满人情味,尊重并呵护每名个体。几年前,有人只能隔着栏杆给女排队员送东西。而她却营造了相对宽松的环境与氛围,鼓励队员们展示个性,允许她们在国外比赛后去逛街购物。队长惠若琪说:“她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场内场外有区别——在场上,就打起120%的精神;下了场,还要有自己的生活。这种感觉也是别的教练很难给予的。”今天,当我们看着这些“90后”“95后”姑娘们晒出可爱的自拍照时,不能不感慨——当女排精神的主体已换代,新生代必将赋予它新的色彩。

  2.0,是归于升华。承载过“铁榔头”的赞誉,承受过“卖国贼”的误解,郎平对女排精神的总结平和中肯:“女排精神与输赢无关,不是说赢了就有女排精神,输了就没有。”“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要竭尽全力。”一位队员的话印证了郎平的执教理念:“我们不会去想结果,不会去设计结果,只是永远不放弃,认真地打好每一分。”正是这份坚毅与笃定,让女排在里约奥运会一路的不被看好中,低开高走,逆袭登顶。团结拼搏的内核从未改变,但从心系输赢到忘我超越,女排精神得以升华。

  “每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有网友写道:“真被女排姑娘们感动的话,先把自己的拖延症战胜了再说吧……”其实,这样的激励一点也不渺小。今天,在时常遭遇“身体被掏空”和“葛优瘫”的委顿状态时,我们格外需要2.0时代的女排精神,让我们仍选择相信拼搏的故事,仍乐于看见自己的努力。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