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嘉宾访谈-正文
人口红利,从数量到质量
//www.workercn.cn2015-05-20来源:河南日报
分享到:更多

  

  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是推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实现劳动力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形成新的人口红利,实现河南由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是一项重大课题。围绕这一转变,近年来国家和省里出台了一系列人力资源方面的改革举措。如何通过改革挖掘人力资源优势,创造新的人口红利?为此,我们与两位专家对话,探讨改革的进展和成果,为未来的改革提出建议、指引方向。

  主持人:

  王 丹

  嘉 宾:

  杨东风 河南省人才资源开发研究中心主任

  李智伟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工商管理教研室主任

  创造新的人口红利需提升劳动力素质

  主持人:经济新常态下,加快产业升级,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速度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型是大势所趋。实现劳动力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成为河南人力资源改革的迫切任务。请结合河南人力资源的现状谈一谈您对此的认识。

  杨东风:据统计,河南目前的常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十五分之一,从绝对数量来看,河南是人力资源大省,但从相对指标和人力资源素质来看,河南距离人力资源强省还有较大差距。河南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比较低,近几年在70%左右,在全国排名20多位;河南65岁及以上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超过9%,已步入老龄化;河南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不高,在全国排名10多位;河南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较低;河南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的数量较低,在全国排名10多位,与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广东、浙江等地差距明显。从人力资源结构来看,人力资源城乡结构方面,农村人力资源比重大,约占河南人力资源总量的50%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任务还很艰巨;人力资源区域分布方面,中原城市群9个城市的人力资源约占全省的50%,以郑州都市圈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对河南人力资源的吸纳作用日益显现;就业结构方面,第一产业仍是河南人力资源就业的主渠道,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对人力资源的就业拉动作用还比较弱。

  从河南人力资源的现状来看,河南传统的人口数量红利正在消失,随着工资上涨,劳动力短缺,建立在低成本劳动力、低人力资本投资基础上的比较优势逐步弱化。近几年,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加速从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为河南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河南人力资源改革要推进劳动力群体向专业技术技能群体转移和提升,从依靠低成本劳动力的人口数量红利向通过提升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所带来的人口质量红利转变。

  李智伟:作为中部第一人口大省,河南人力资源总量非常丰富,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人口年龄结构方面,2013年河南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为73.9%,大幅低于全国水平。2013年河南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9.7%,老龄化趋势明显。目前河南已经出现人口红利拐点,即人口结构中劳动人口增长率低于非劳动人口(特别是退休劳动人口)增长率,这表明河南劳动人口供养率较高。人口学历结构方面,河南高中以上学历人口占比为21.6%,与江苏、广东等省份有较大差距,大专以上学历人口占比为6.2%,在六个人口大省中居第五位。就业人口状况方面,河南城镇就业人口比重仅为21.99%,在六省中占比最低,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在六省中最高,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比均倒数第一。科研人员的状况方面,河南科研人员数量和专利授权量与一些发达省份差距很大。

  近年来,河南高等教育普及率大幅提高,高校数量持续增加,河南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带来就业容量的增长,省内务工的吸引力持续增长,技能培训人数全国第一,这都是河南创造人口质量红利的重要手段。但是,河南软、硬件环境不足,工资水平在全国省会中排名比较靠后,缺乏足够的吸引力留住人才,高层次高校数量少,高端教育资源匮乏,人力资源改革任重道远。

  人力资源改革要打开高素质人才培养通道

  主持人:职业教育改革是人力资源改革的关键环节,是加快提升劳动力素质的重要途径。去年,河南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对于中等、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取得的成效、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情况等方面,您是如何认识的?这些改革中有哪些待破解的难题?

  李智伟:河南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把产业集聚区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两个着眼点,推动产业集聚区建设需要大量的职业产业工人,因此迫切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省委、省政府相关政策文件的推动下,河南中等、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中职和高职的对接机制已经建立起来,2015年起所有中职院校免费就读。2014年,全省共有职业院校962所,在校生达210万人,高职、中职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保持在90%和96%以上。2008年以来,全省职业院校累计培养毕业生470多万人,这些技术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产业大军的主要来源。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培养应用型人才,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目前河南已经确定了包括黄淮学院、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在内的两批共15所本科院校进行试点,2014年已经完成首批试点院校的中期评估工作,情况良好,第二批试点院校将于今年9月底前完成中期评估工作。

  职业教育改革需要破解的难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定位,这是最关键的问题。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院校分别培养什么、怎么定位,15所应用型本科院校、省会院校、地方院校怎么定位,公办院校、民办院校怎么定位,是需要统筹考虑设计的。定位问题实际上决定了未来应用型教育的走向和地位。其次是对接。一是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这些不同学历层次之间的对接。目前中职和高职的对口升学已经打通,高职可以通过专升本升入本科院校继续深造,应用型本科可以攻读学硕和专硕。但是,目前传统的应试选拔方式不符合应用型教育推崇实践教学的理念。如何设置适用于应用型教育的考核选拔方式是当前对接的首要问题。二是现在的中职、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专业设置雷同、课程定位不明确、没有与各地产业集聚区充分结合等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企合作如何开展,各级政府部门、行业主管部门、产业集聚区、院校之间如何对接、如何融合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塑造职业教育品牌是对接的有力保障。三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考核模式、校领导班子的思想观念都要转变,与应用型教育理念对接,教师队伍要改变学术型教育的思路,成为适应应用型本科的“双师型”教师。再次是机制与政策。政府主管部门只是下达了职业教育改革的政策文件,尚未形成适用于职业教育的管理机制。政府除了发布文件,还应该示范推动,匹配激励措施,提高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动力。现有的事业单位进人政策对于学历和科研的门槛太高,无法吸收一些并非是高学历的高技能人才进入高校工作,今后应进行改革,扩大转型高校的用人权。当前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各类评奖的标准是科研至上,而转型高校应该弱化科研评比,强调技能教学。

  杨东风:河南中等、高等职业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打破了地方、部门和行业的界限,实行“国有民办”、“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私人办学”等多元化办学培养模式,建立完善了高校普通教育与普通职业教育相结合的“二元”教育体系,逐步打通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培养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经过多年的发展,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河南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态势良好,但办学层次较低、生源素质不高、实践教学不足、办学缺乏特色等问题依然存在。未来要继续办好职业教育,就应该营造政府统筹协调、行业企业责任共担的良好环境,找准定位,办出特色,增强与实践接轨课程的开设数量,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立和完善专业教师评聘与评价制度。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等文件下发后,河南部分高校对转型发展做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和规划。普通本科高校转型的目的是培养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这样就连接了中职、专科层次的高职和侧重应用性的专业硕士,构建起各个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但是,我们从调研中发现,转型仍然面临许多问题,最突出的是思想观念跟不上、师资队伍不适应、缺乏对高校分类管理的体制机制等。因此,转变办学理念、办学定位,转变教学模式、科研模式,转变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校企联合模式等都是未来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方向。

  依托三大国家战略加快人力资源培养和开发

  主持人:挖掘人力资源优势,创造新的人口红利,一方面要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另一方面要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使现有人力资源发挥最大效用。那么,未来河南人力资源改革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哪些方面?

  杨东风:未来河南人力资源改革的着力点应该放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要依托实施三大国家战略的重要机遇,着力提升劳动力素质和技能,加快形成人力资源新优势。依托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培育一批农业创新人才,培养一批懂技术、懂管理、懂市场的新型农民,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标准化、产业化水平。依托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抢抓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培养高端制造、信息技术、电子商务、港航物流、金融外贸等重点领域的人才。

  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创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为河南新的人口红利的释放提供制度保障。应通过政策引导、转移培训、发展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等途径,推动农村人力资源向城镇有序流动,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流动。通过政策措施,有效承接产业转移,把在沿海地区具有一定技工经验的本省农民工招回来。要依托高等院校、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较好的科研孵化平台,为各类人才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针对河南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高层次人才紧缺的问题,加快制定实施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创新创业扶持、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人才公共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积极推进人才立法,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

  李智伟:我认为,未来河南人力资源改革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优先发展教育,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政府应继续扩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扩大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改善办学结构,创办适合市场的专业。河南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一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但由于高校配置的差异,河南缺少高层次研究型大学。政府应加大培育应用型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力度,这是当前河南承接产业转移、培养紧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要。

  第二,加强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开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可以提升河南高级人才资源在人力资源总量中的占比。同时,基于产业转移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需要加强研发人才的培养,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升第二产业人才的创新能力,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人才支撑。

  第三,深化教育培训,提升全民技能和素质。应切实加强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大力培养在农村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为主,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掌握农业专业技能,拥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素质高、能力强的新型农民,为推进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第四,推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要通过政策引导,全方位调整就业机制、工资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建立人力资源信息共享机制,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有序流动,加强人力资源的合作交流,鼓励人才资源更多流向二、三产业,吸引发达地区优秀企业转移到河南发展,加快完成全省人才资源配置由传统向现代转型。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