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嘉宾访谈-正文
论文造假“顽疾”为何久治不愈
//www.workercn.cn2016-07-19来源: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更多

  

颜庆雄 漫画

  日前,媒体曝光了一条论文造假黑色产业链,牵涉到500多所高校,一篇论文要价几千甚至几万元,论文造假波及范围之广令人触目惊心。报道中论文造假的需求者,除了高校学生外,还包括不少知名大学的教授。联想到这一乱象存在已久,人们不禁要问:论文造假“顽疾”为何久治不愈?本期“思与辨”约请专家进行讨论。

  学术造假、论文买卖黑色产业链的根源是不当的学术评价机制

  主持人:今年4月,教育部向全社会发布《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这被认为对近年来被曝光的学术造假行为的又一次回应。在国家三令五申之下,论文造假为何得不到遏制?

  和静钧:论文造假形成产业链的报道,早已有之。显然,推动这一产业野蛮生长的力量就是对“假论文”的强劲需求,这是学术不端行为的商品化和市场化的真正动力。据此逻辑,只要堵住学术不端行为被商品化的可能,这一产业就不会形成一个从“生产——交易——发表”的链条,也不会形成如此完善的社会分工体系,即从“假论文制造商”、“假论文交易平台商”到“发表假论文的刊物提供商”。但现实就是,学术不端行为商品化这一关键环节没有被堵住,教育部发布的这一《办法》,只是对已发现的学术不端行为的事后处罚办法,是事后机制,取决于发现机制,一旦产业市场形成攻守同盟,发现机制就会失灵。

  张敬伟:以论文数量和质量进行学术评价本身并无问题,但是如果这种评价机制异化,论文成为主要指标或者说唯一指标,论文的功利属性就会放大,从而溢出到市场,并滋生产销一条龙服务的黑色产业链。在这一产业链中,学术期刊、枪手、掮客、购买论文者似乎是这一黑色产业链的责任人,但不能不说,他们不过是各取所得的论文市场的分肥者,学术造假、论文买卖黑色产业链的根源是不当的学术评价机制。

  教育部虽然有《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但约束刚性不够,操作性不强,对论文造假者威慑不够,很难铲除黑色论文产业链。

  刘国强:从论文造假黑色产业链的壮大本身所反映的问题来看,有这么几个方面的相关因素:一是论文作为高校教师评职称、考核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或研究生获取学位的必需条件,客观上确实有特别大的市场需求;二是有相当部分的高校教师,或是缺乏学术研究能力,或是忙于教学或其他事务,无暇顾及论文,许多研究生更是缺乏论文写作能力,也没有论文发表的渠道,于是,花钱请人代写就成了最为便捷的方式;三是这类造假产业链,背后与部分年轻学者或学业较好的研究生违背学术道德,自愿充当枪手;学术期刊杂志管理欠规范等问题相关联,造假具有隐蔽性,造假风险低,确实存在很大的查处难度。这些客观因素,使论文造假难以得到遏制。

  论文造假,绝不仅仅是学人斯文扫地的学术品行问题,也攸关学界名声,更关乎国家竞争力

  主持人:论文造假有哪些负面影响?

  刘国强:论文写作是与教学研究相关的一项极其严肃的事情,高校老师承担教书育人的职责,如果自己都不讲诚信,以造假的方式发表论文,这样的人如何能够为人师表?同时,这也使社会的人才评价标准产生混乱。靠假论文获得高职称高学历的人,其真才实学当打个大大的问号。但他们仍然可能凭借光鲜的名号获得社会资源,时间长了,这些“专家”也就现了原形,这也会严重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社会声誉。再从更具体的一点看,论文造假也影响职称评定等方面的公正性。

  张敬伟:就现实而言,学术造假败坏了学术风气,污染了学界氛围。有些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也加入到了论文买卖和学术造假的大军中去,有些甚至是和他们的导师一起造假。长此以往,中国学术何以扬名世界,中国大学如何创立“双一流”,中国智造和创新中国又何以实现?论文造假,绝不仅仅是学人斯文扫地的学术品行问题,也攸关学界名声,更关乎国家竞争力。

  和静钧:我国大部分的学术评价系统或高级学位或职称资格评价系统都以论文发表或以发表数量为导向,在这样以论文或论文数量为基本或唯一指标的评价体系内,假论文“横冲直撞”,对这一管理或评价体系的损害是显而易见的。

  治本之策是重建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不再以论文发表数量定身份、论待遇

  主持人:怎样才能铲除论文造假黑色产业链?

  张敬伟:治本之策是重建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不再以论文发表数量定身份、论待遇。降低论文数量在学术评价中的权重,增加其他更能体现学术水平和稳固学术品质的指标。

  刚性约束,严格惩戒机制。对于论文造假者,除了要让当事人面子上斯文扫地,也须让其职业发展付出代价。如引入学术造假黑名单制度,通过公示、曝光等方式,使学术造假者在业内难以立足。

  和静钧:黑色产业链有两类,一个是“假论文”产业链,另一个是“真论文”产业链。前一个就是假论文花钱发表,后一类是真论文花钱发表,例如,有报道称中国每年花210亿美元在国际SCI收录的刊物上发表论文,这是“真论文”产业链。这些产业链如此发达,根源就是以论文发表或发表数量为导向或中心的评价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以发表论文和发表在哪一级别刊物上的论文与数量作为业绩指标进行考核,背离了学术评价中以“同行评价”或“质量与创新为核心的评价”规律。

  刘国强:树立真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维护学术研究的权威性和独立性。这就需要形成知识共同体在学术标准上的共识。规范学术期刊杂志,对收费发表论文的期刊进行整顿。对学术不端行为加大处罚力度,以维护学术尊严。

  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放松老师们的科研压力,可尝试实行多样化的业绩评价机制,区分教学型与研究型教师岗位类别,让不愿意做学术研究的老师安心上好课,做好业务实践教学工作。

  主持人:尹传刚(深圳特区报评论员),嘉宾:刘国强(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和静钧(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敬伟(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