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嘉宾访谈-正文
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韩喜平
//www.workercn.cn2017-05-09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分享到:更多

  

  作者: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韩喜平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在“5·17”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一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定位更加准确,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以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式,不断推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在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指导地位,必须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必须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学科。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明确指出:应该进行整体性研究,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可以说,一级学科的设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又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性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广泛地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学研究项目,在学术研究、文化传承、理论教育、政策咨询中发挥支撑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价值支撑和决策咨询。随着学科、教材、课程建设进程不断加快,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更加密切了与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新闻学等学科和专业的联系,这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性建设增添了积极因素。同时,通过加强思政课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建设,以及同新兴学科和其他学科的交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开放性、发展性和引领性优势逐渐得以加强。

  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问题导向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马克思主义发展实践、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实践的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创新意识和问题导向也更加鲜明。

  一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者积极学习贯彻和落实运用“5·17”重要讲话精神,坚持问题导向,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把握住实践的历史脉络、探索发展规律,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着新的理论创造。具体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者进一步深化了关于如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重大现实问题的理论认识,出版和发表了系列研究成果。学者们认为,新发展理念“揭示了我国改革与发展实践互促共进的演进规律,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体现我国发展问题的战略自觉的同时,也为人类发展面临的全球性困境贡献了“中国智慧”。

1 2 共2页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