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内蒙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突破的几个难点
赵杰
//www.workercn.cn2015-03-20来源:内蒙古日报
分享到:更多

  

  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提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和主攻目标。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鸟之两翼、车之双轮。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锻造我们事业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四个全面”不是简单并列关系,而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四者既有目标又有举措,既有全局又有重点,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全面小康与中国梦相互激荡成为人民生活的幸福图景,成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时代主题。

  内蒙古应准确把握区情实际,精准聚焦全面小康的难点问题,抓住重点、精准发力,率先在我国西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就在“全面”二字,小康社会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是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小康。同时,“全面”也体现在涉及的领域是全面的,是一个补齐发展短板的过程,是提升小康水平线的过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当前,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进入新常态,我们应抓住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瞄准经济、社会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了积极成就,人民生活实现了从贫困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并正在向全面小康迈进。党的十八大回顾了十六大以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的显著成就,充分考虑广大人民群众对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深刻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发展的新变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新情况,从实际出发,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目标基础上再次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新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到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础更加坚实。

  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育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

  五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初步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总的看,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中央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事关内蒙古发展的成果和群众的切身利益。以上的目标要求,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符合“四个全面”的实践需要,既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目标相衔接,又更加切合新时期国家的发展实际。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阶段特点

  (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高

  2014年,内蒙古在全国经济形势转型升级的环境中,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主动作为,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经济总量稳定增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所提高。内蒙古生产总值达到17769.5亿元,增长7.8%。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1565美元,增长7.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1843.2亿元,增长7.1%。全区102个旗县(市、区)中,有100个旗县(市、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过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5亿元的旗县(市、区)达到51个。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为9.1:51.9:39.与2013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有所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下降。工业方面“五大基地”建设效果显著,清洁能源、有色装备、农畜产品加工、煤化工等产业发展迅速。非公有制经济、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光伏产业、云计算、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二)法制内蒙古建设步伐加快,社会和谐安定民主

  内蒙古在法制建设进程中,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法制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营造社会安定、百姓安宁的良好局面,保障了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推动了内蒙古法制化进程。据有关方面统计,2014年内蒙古基层民主参选率达到80%以上,社会安全指数达到85%左右,每万人口拥有律师数达到2人左右。

  (三)文化建设快速推进,群众文化活动日益丰富

  近年来,内蒙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较快发展,公共文化设施投入持续增长,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公共文化服务能力逐步增强,重点文化工程发展迅速,群众文化活动日益活跃。2014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有所提升,有线电视入户率、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和每万人口拥有“三馆一站”公用房屋建筑面积基本达到小康水平。

  (四)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民生工程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2014年,内蒙古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努力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实现同步增长。同时,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实施“十个全覆盖”等民生工程,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扶贫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350元,实际增长7.2%。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76元,实际增长9.7%。年末全区就业人员1487.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9.4万人,增长5.6%。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9%。全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97.3%,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医师和助理医师数达到2.48人,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提高到35元。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24.9万人,增长5.7%。

  (五)生态保护建设力度加大,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2014年,全面落实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严格实行阶段性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草原建设总规模5106万亩。完成林业生态建设面积100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1%,重点区域绿化209万亩,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50万亩。切实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强化重点行业脱硫、脱硝和除尘改造,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重金属污染防治和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全区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7.4%。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难点

  (一)产业发展不充分,创新驱动能力不足

  产业发展的总体水平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产业转型升级动力不足。2014年,内蒙古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传统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较高,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创新驱动能力不足。

  (二)文化产业发展相对缓慢,投入力度不够

  从目前来看,内蒙古丰富的草原文化等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开发,文化产业方面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没有产生具有影响力的民族特色品牌,文化产品的丰富性和系列性尚待提升,文化产品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距。文化产业投入不足,投资主体渠道单一,非公有制企业投资文化产业处于起步阶段,非公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规模与文化产业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资本扩张能力不相适应。

  (三)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低,民生状况有待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尚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与经济增长速度不够协调,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2014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35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94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9976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13元。全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18374元。与城市居民相比,农牧民在生活环境、社会保障和卫生水平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产生活条件能力和水平较低。城镇居民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社会保障水平较低。

  (四)节能降耗压力较大,生态环境问题亟待解决

  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需求的依赖性较大,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发展还处于粗放发展阶段。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内蒙古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增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有所增加,污染源种类日趋复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方向

  (一)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发现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更好地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和消费的基础作用,积极发现和培育更多新的增长点,把经济稳定增长更多的建立在内需持续扩大的基础上。加快启动实施交通运输通道、能源外送通道和水利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一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的基础设施工程,更好地发挥基础设施保障发展的作用。推进传统产业延伸升级,加快承接沿海和中部发达省区的产业转移项目,推进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素质和水平。加大“三农三牧”、社会事业、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保等领域投资,扩大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发现和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制定出台鼓励居民消费的财税、信贷和信用等消费刺激政策,提升居民的改善性住房消费,升级文化旅游休闲消费,刺激养老健康家政消费,打造多点支撑的消费增长格局。营造便利安心放心的消费环境,加快城乡消费流通体系建设,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改善消费品供给质量,最大限度地激活消费需求。

  抓住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中的新机遇,不断发现和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形成支撑经济稳定增长的持久动力,努力在新常态下创出适合内蒙古发展的新路子。大力培育金融、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体育健身、电子商务等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加快发展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强化城市道路交通、地下管网、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造棚户区、城中村和老旧小区,积极完善农村牧区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创新驱动能力

  加快调整三次产业结构,推动农牧业提质增效、工矿业转型升级、服务业比重提升,促进三次产业协同发展。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产业精深加工度,推进现代煤化工向下游产品生产、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装备制造向中高端发展、农畜产品向最终消费品延伸。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鼓励扶持企业创新,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平台开展创新活动,出台政策支持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使企业有意愿、有能力、有空间开展技术创新,更好地发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组织推进重点产业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促进传统产业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完善创新环境,政府推动技术同产业对接、创新成果同市场对接、创新劳动成果同利益收入对接,形成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体制机制。

  (三)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立足内蒙古特色文化禀赋,深入研究挖掘各地区特色文化资源,结合十大类文化产业内容,选准适合不同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重点,明确发展方向,科学规划文化产业发展布局,打造内蒙古文化产业的整体优势和特色品牌。深化拓展出版、发行、影视、演艺等领域的改革成果,提升自身市场经营能力,培育有实力和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大力发展文艺演出、出版发行、广播影视、文博会展、动漫游戏、民族工艺、文化旅游等产业。加快建设文化产品和服务交易平台,重点培育适合大众性的文化消费市场。以文化企业集团为龙头,带动实施一批重点项目,进一步壮大文化产业发展实力。按照建设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的要求,积极探索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以及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内蒙古特色的“文化加旅游、文化加动漫”等“文化加”产业。

  (四)加快推进创业就业,重点增加农牧民收入

  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面向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加大政府购买社会团体服务和基层公共管理力度,吸纳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发挥好创业带动就业的作用,推进政策松绑措施,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多渠道增加农牧民收入,在充分挖掘农牧业内部增收潜力的同时,开发农村牧区二三产业增收空间,加快发展休闲农牧业、观光农牧业、农家乐牧家乐和乡村旅游等产业,努力增加农牧民非农牧产业收入。促进农牧民转移就业,开发更多适合农牧民的就业岗位,努力增加农牧民工资性收入。激活农村牧区要素资源,盘活土地、草牧场、房屋、林权等“沉睡”资源,加快推进农村牧区要素资源确权,释放农牧民财产增收活力和动力,努力增加农牧民财产性收入。

  (五)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严格控制污染排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农业清洁生产、工业循环利用示范项目、示范基地,推广低碳技术和循环利用技术,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做好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加强城镇、农村牧区、矿区和交通沿线环境整治,推进水污染、大气污染、重金属污染治理,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严格落实基本草原保护制度,认真执行草畜平衡制度,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促进草原生态持续好转。加强林业生态保护,深入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强水土资源保护,推进水资源源头地区水土保持和中小河流水土流失治理,加快建设重点地区防沙治沙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巩固和扩大生态保护建设成果。(作者系内蒙古社科联经济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