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四个全面”的哲学基础和时代内涵
李宏
//www.workercn.cn2015-04-25来源:西藏日报
分享到:更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四个全面”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信仰、注重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优良传统的必然成果,它是在批判吸收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四个全面”既是邓小平“三步走”战略第三步顺利实现的确保,又超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落脚点,指向完完整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全面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基本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月23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社会诸领域全面协调的发展。人类社会结构分为三大部分,一部分是物质生活,一部分是政治生活,一部分是精神生活。社会发展不仅包括物质文明的发展,而且包括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三大部分缺一不可,社会发展是社会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必须辩证地认识社会各种因素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坚持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促进全面进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马克思在《资本论》、《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等著作中,论证了社会有机整体的思想,贯穿了社会有机体各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观念。“生产的承担者对自然的关系以及他们互相之间的关系,他们借以进行生产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就是从社会经济结构方面来看的社会。”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是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的有机整体和复杂系统。

  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思想,提出了符合当代中国发展实际的科学发展观。邓小平理论中最能体现全面的就是“两手抓”治国理念。邓小平同志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文化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强调发展的全面性: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要相互促进、全面发展,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程度协调统一起来。

  全面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

  2003年初,我国爆发非典疫情,突出反映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发展不全面、不协调的问题。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抗击非典斗争。这场惊心动魄的斗争,直接推动了发展新思路的探索进程。胡锦涛同志在广东考察时指出,“新世纪新阶段,包括广东在内的东部地区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面临着新机遇、新挑战、新任务”,强调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这是“发展观”首次出现在党的最高领导人的讲话中。后来,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的思想。他指出:“我们讲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里的发展绝不只是指经济增长,而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我们要更好地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2003年10月14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作出全面规划和部署,明确提出要“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同志在这次全会的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要求全党不断探索促进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至此,科学发展观作为一个重大战略思想初步形成,并载入我们党的光辉史册。

  社会发展的全面性要求,是指社会生活各领域发展的全面进步状态,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建设,全面提高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社会和谐的水平(有重点的全面),就是发展经济以促进物质文明建设,发展民主以促进政治文明建设,发展先进文化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调整社会政策、社会管理体制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性进步(有联系的全面)。另一方面,“五位一体”每一体的发展本身也是全面的。就经济发展而言,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收入分配的改善、经济福利的增进、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完善(辩证的全面)。就政治发展而言,要推进三个方面即完善民主、完备法制和依法治国相结合,保障三种权益即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实现三大要求即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就文化发展而言,要提高公民四大素质,完善三大体系即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提供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全面,是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出发,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单向度发展转向经济、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

  “四个全面”既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发展,也是新的历史阶段呈现的阶段性特征的客观要求

  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四中全会,改革开放,制度创新,打破桎梏,整合利益,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是实践的逻辑主线。从思想路线调整到制度变革,从片面的发展观到统筹兼顾,从生活习惯改变到生产方式革新,从科学发展到五位一体,从市场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无不是立足中国的社会发展实际,立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诉求。30多年实践的主线,是立足人民,立足实际,立足辩证发展、全面发展、科学发展,主观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探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铺垫和准备,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于各个时期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中。我们党每一个历史阶段呈现的理论创新,遵循每一个历史阶段呈现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特征就是每一个阶段最大的客观实际。

  改革开放伊始,我们党着眼中国实际,放眼世界发展大势,提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对国情所作的全局性、总体性判断。这既是社会主义中国最大的实际,也是对发展中阶段性特征的高度概括。可以说,这30多年的改革开放,从未离开过这个客观依据。2007年,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从进入新世纪后的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变化,指出经济社会发展显示出来的八个方面的阶段性特征。2012年,党的十八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审时度势,强调了“三个没有变”的新的阶段性特征。

  当前,新常态下的中国又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这些特征成为“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客观依据和立足点。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要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明确提出“四个全面”的总体布局,并通过对“四个全面”的论述界定了新常态的中心内涵。这一论述既从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保障、发展方法四个方面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发展理论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又把新常态的内涵从经济新常态拓展到政治新常态、社会新常态、文化新常态,是一个立足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对社会主义发展传统、现实和未来进行深入思考和综合分析判断基础上的一个全面的、重大的理论创新;是从价值与制度两个方面对未来改革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总把握。“四个全面”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常态的根本指向。全面深化改革是关键一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常态注入强大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根本保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常态保驾护航。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新常态波澜不惊、破浪前行的压舱石。

  中国经过60多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在第一个30年,基本完成了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过渡,实现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稳固;第二个30年,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基本解决物资匮乏和贫困问题,极大改善了人民的物质生活状态。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面临着新的矛盾和问题,社会主义的改革议题也必然发生变化,新现实需要新改革观。

  “四个全面”赋予新常态以新的内涵,使新改革观更为清晰准确。这就是说,新常态不仅是指经济结构转型、经济发展动力及经济增速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指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社会整体发展的战略目标。换句话说,新常态这一概念是一个全面性概念,蕴含着系统性改革的发展框架,指涉的改革范围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司法、党建、国防、环境等方方面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经济改革的体制性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新常态下的经济改革就是要完成经济的体制性改革向技术性改革的转变,以货币、财政、金融、创新等为技术手段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将成为经济改革、发展、稳定的新常态。这些技术手段能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关键不是市场的内部因素,而是建立有效市场的外部环境,即制度环境。从社会学角度看,制度诱导不仅决定着个体的人性欲望向善或向恶的方向发展,也决定着市场机制的有效或无效,决定着社会的高水平稳定性程度。

  因此,新常态的形成,不仅关乎经济问题,或者说一个纯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关乎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关乎建立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政治体制、行政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从国家发展历史和现实经验教训及政治经济学角度来看,好的市场生长环境是靠好的政治行政体制保证的。没有良好的政治行政体制、社会管理体制保证,经济发展成果就可能毁于一旦。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常态所表达的是一种全面的、社会整体性的新常态,“四个全面”比较完整地表述了新常态的基本内涵和样态。

  全面把握“四个全面”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

  从在江苏调研时第一次提出后,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在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在中央政治局会议和集体学习中、在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让“四个全面”成为备受关注的新提法。党报推出的系列评论员文章,正是为了全面梳理、总结这一重要新概念,更深刻地认识“四个全面”背后的简约不简单。

  人民日报系列评论第一篇《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布局》,论述了这个战略布局蕴含的深刻的战略思想。从文章总结的四个“第一次”可见一斑: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次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

  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四个“全面”加起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一个都不能缺。”

  “四个全面”蕴含了丰富的时代内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确保到2020年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奠定坚实基础。全面深化改革,就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为核心,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从严管理干部,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严明党的纪律,发挥人民监督作用,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实现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四个全面”是内在统一、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四个全面”不是简单并列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顶层设计,既有全局又有重点的施政总纲和发展路线图,既部署“过河”任务又指导如何解决“桥或船”的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阶段性战略目标,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处于统领地位;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一招、根本路径,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处于引擎地位;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基本方式、可靠保障,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处于支撑地位;全面从严治党是发挥党的坚强领导核心作用、为实现战略目标提供坚强组织保证的根本前提,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处于关键地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三个战略举措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国家发展、重大改革必须于法有据,整个改革过程都要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深化改革贯穿依法治国全过程,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从严治党既要体现深化改革的要求,又必须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无论全面深化改革还是全面依法治国,都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必须贯彻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四个全面”环环相扣、相互促进,是执政目标、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和执政党自身建设的有机统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不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就缺少动力,社会就没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进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不全面从严治党,党就做不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也就难以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把每一项战略举措放在“四个全面”总体布局中把握,才能正确认识每一项举措同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把“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总要求贯穿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为“四个全面”协调推进凝聚起更为强大的正能量、推动力。(作者为自治区党委党校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