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干部“能下”会影响队伍稳定吗?
——如何理解对不适宜干部的“组织调整”
李永忠
//www.workercn.cn2015-08-03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近期,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若干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这被称为十八大以来关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最重要的文件。政治局会议强调,对政治上不守规矩、廉洁上不干净、工作上不作为不担当或能力不够、作风上不实在的领导干部,要坚决进行组织调整。

  问一:如何调整那些不适宜干部

  这里的组织“调整”,主要是指“能下”。这里的“下”应该包括所有情况,退休的“下”,到龄的“下”,有问题的“下”,能力不足的“下”,以及其他正常的“下”,而不仅仅指有问题的“下”。长期以来,由于领导干部只要没有大的错误,一般都是只上不下,公职人员的“下”,一般只是指出了问题、违纪违法、需要组织处理的“下”。由于这种“下”的比例很小,因此必然从整体上出现“能上难下”。

  这里的能“下”,也贯穿在日常的干部管理培养过程中。从更广的层面讲,我们现行的干部人事体制,广大干部“上”有人管,“下”(指由受处分而“下”)有人管,也就是提拔有人管,处分有人管,但是从“上”到“下”,漫长的整个中间阶段却没人管。由于没有“下”的机制,导致压力机制和动力机制的双不足,必然会出现我们现在所说的“政治上不守规矩、廉洁上不干净、工作上不作为不担当或能力不够、作风上不实在”的干部。因此,要管好干部,让干部能“下”,还要辅之以更长的中间阶段的管理。过去很长时间,之所以能上难下,就因为“上”与“下”的两头,比例都很小,不从“中间”实施“能下”的战役突破,整个局面就是一盘僵局。可见,能上能下既是突破僵局的必须之策,也是管好中间阶段的有效举措,还是干部正常流动的科学做法,应该成为一种常态,而不是一种非常态。因此必须打破“不能下”的思维定势,拓展“能下”的时空范围,淡化“不能下”的旧有心态。

  问二:为什么干部“能下”要成为常态

  “既要把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选准用好,又要把那些存在问题或者相形见绌的干部调整下来”。“能上不能下”早已是干部任职制度改革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干部“不能下”早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关口。我对此研究了20年。2002年,中央党校的《中国党政干部论坛》杂志就刊发了我的《从能下方向实施战役突破》一文。我认为解决能上难下困境,必须实施三大突破:以试点,实施战略突破;以能下,实施战役突破;以不作为,实施战术突破。

  针对当前的腐败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清醒地指出:“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主要是在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上还没有取得压倒性胜利”。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今年6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更进一步强调:“试点是改革的重要任务,更是改革的重要方法”,要“发挥好试点对全局性改革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把试点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予以强调。在这个意义上,从长远看,《规定》对于完善从严管理干部制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现在强高压的反腐败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任何力都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力有多大,反作用力一定也有多大,这样才符合力学原理。强高压反腐的反作用力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就是现在干部队伍中出现的一些不作为、缓作为现象。反腐高压下,乱作为明显被控制住了,但是不作为、缓作为作为反作用力,却在相当大的范围出现了。

  在“形成科学的权力结构”、“重构政治生态”和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的同时,我们面临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改革动力不足等问题,然而有一部分官员由于从严治吏而出现了不作为和缓作为。钱也不去要了,项目也不去争取了,门好进了,脸好看了,但该办的事却不办了。这时候,必须认真分析当前“不作为”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既通过深化改革对症施治,又要坚持不懈,切实用好干部“能下”之法,逐步解决“不作为”、“缓作为”问题。不能因为“不作为”就降低反腐要求,表现出一种抚慰的姿态,而是要用更坚决的“能下”的方式,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和严肃吏治,重构良好政治生态。

  问三:什么样的干部应该“下”

  什么样的干部“能下”呢?可以从“不作为”入手。从全国选出一些省市县,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试点。对那些政治上不守规矩的,经济上不廉洁、不干净、贪污受贿的,工作上不作为、不担当、尸位素餐的领导干部,坚决进行调整。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必须以试点实施战略突破,以能下实施战役突破,以不作为实施战术突破。要实现这“三大突破”,既不能畏首畏尾害怕改革,也不能思维定势闭门造车,还不能拘泥于所谓的打分体系评价标准。试点成功后,把党员群众不满意、不认可干部的各项指标抽出来,就是能下的标准。

  多年来,能下不敢搞,上下都推诿,一个重要口实就是标准不好订。其实,科学的标准,只能来自实践、来自试点。没有试点,就难有标准,更遑论标准的科学。30多年前那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值得我们认真重温并坚决践行。判断不作为有三个纬度可以考量:一是权力覆盖下的举报,二是权力行使中的测评,三是上位权力的巡视巡查等异体监督。比如一个县里有10万名党员,前任书记民主测评好评过60%,现任书记好评不足30%;前任五年内有3个人实名举报,现任两年就有上百人实名举报;上级巡视巡查,反映前任一两个问题,反映现任10多个问题,是好是坏泾渭分明,能上能下一清二楚。指标不是那么难,有了试点,既可以横向比较,也可以纵向比较,还可以多纬度比较。对“不作为”先下,实施战术突破;然后进行能下的综合试验;最后通过试点的政改经改同步推进,实施战略突破。唯其如此,我们才能真正走出新路。

  问四:干部“能下”会不会影响队伍稳定

  “能下”的干部级别、待遇都要降。本来工资就分为级别工资和职务工资,职务降了,职务工资就得降,与职务挂钩的待遇就得变。这会不会影响干部队伍稳定呢?

  我认为不会影响队伍稳定。每年六七百万大学生毕业,其中不少报考公务员。最主要的是,政治生活的常态和干部伦理与制度的常态应该是权力必须来自权利,权力才能真正代表权利;权利必须制衡权力,权力才能真正服从权利;权力必须回归权利,权力才会真正属于权利。现在的问题是不代表、不制衡、不回归反而成了常态。这种状态长期存在,就会让大家以为一改变现状、一从“非常态”转向“常态”,就会影响稳定。

  “能下”是否影响稳定?之前很多地区在能上能下制度建设方面做过尝试,都有成功的案例,结果表明,“能下”不仅没有影响稳定,反而促进了干部队伍的健康发展。一是山西长治变法。依靠党报《长治日报》的舆论监督,让广大干部重新回到了群众中去。二是四川张锦明搞的步云乡直选和雅安两县党代表直选,用党内公开竞选,让优秀党员脱颖而出,同时解决了能下的问题。这些改革在当时都很有影响力。但是,这些先行先试,当时并没有被肯定、提倡和推广。试点是地方改革的重要任务,突破在地方,关键要看地方敢不敢试点;试点更是顶层改革的重要方法,关键要看顶层能否及时发现总结推广试点的成功经验。所以说突破在地方,规范在中央。

  总之,新一届党中央看到问题难题的关键所在,号召做改革的促进派。《规定》找到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战役突破口。但是必须通过试点来实现战略突破。我认为,关键在试点。如果没有试点先行,仅仅满足于单纯查案或到处查不作为,不是治本之策。(作者为制度反腐专家、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原副院长)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