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践行开放发展 打造合作共赢新格局
毕监武
//www.workercn.cn2015-11-14来源:青岛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这是对开放发展理念的核心表述,赋予了对外开放战略新内涵,为打造对外开放新格局指明方向。

  一、深刻理解坚持开放发展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

  坚持开放发展是党的开放路线和政策延续和丰富。改革开放以来,从建立经济特区,到推动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再到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发展的历程也是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深化的历程。“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设立自由贸易区等,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一个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正在形成。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强调,要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定不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定不移引进外资和外来技术,坚定不移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这是我们党关于改革开放一系列重要论断的又一次理论升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开放发展”的理念,着力实现合作共赢,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的问题,极大地丰富对外开放内涵,为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坚持开放发展是中国大国责任、担当和利益的集中体现。当前,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面临重大调整,“引进来、走出去”在深度、广度、节奏上都是过去所不可比拟的,应对外部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压力也是过去所不能比拟的。无论是中国与世界深度融合的客观现实,还是全球投资贸易规则体系的整合重构,都要求我们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不断为国家发展注入新动力、拓展新空间。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正是从全球经济联系中谋划发展,提高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能力,体现了开阔的国际视野。同时,开创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局面,不但实现自身发展,也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坚持开放发展是增添新动力,适应经济新常态的现实需要。近代以来,荷兰、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相继崛起,一个共同原因是善于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实现自身发展。我国由历史上的汉唐盛世到清朝中期以后的逐步没落,一个关键性因素同样聚焦于能否坚持开放包容、摒弃保守停滞,能否推进多元交汇、摒弃闭关锁国。回望改革开放历程,我们在解放思想、大胆实践中将发展视野延伸至全球范围,成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招。当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是改革与开放相互激荡的伟大历程,妥善应对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困难挑战,更加离不开深化开放的有力支撑。聚焦改革事业,我们既要正面攻坚,也须通过更大力度、更宽领域、更高水平的开放倒逼改革,在新常态下实现新突破。

  二、准确理解五中全会《建议》精神,打造对外开放新格局

  从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到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的顶层设计,再到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制度性话语权的目标要求,开放发展的理念与部署,体现着党中央对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彰显了立足国内、放眼全球的宽广视野和长远谋划。

  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核心理念。全方位对外开放是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既立足国内,充分运用我国资源、市场、制度等优势,又重视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全面把握开放发展的完整要求。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抓住“融”“新”“高”三个关键。“融”就是要更深地融入世界,并积极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就是让中国市场、中国资金、中国产品、中国技术在多维度、新层次上与世界进一步融合融通。“新”意味着中国要成为新理念、新倡议的提出者和新规则的制定者。在全球经济治理领域,中国日益成为新模式探路者、利益整合者和公共产品提供者,让国际经济格局发生悄然嬗变。“高”意味着推动对外开放迈向更高层次,是为关键。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和资本净输出国。在这样层次上的开放,必须有更远的目标,更广的胸怀,更深的变化,更大的手笔。《建议》就对外开放提出三个“提高”、五个“推进”和一系列具体步骤。体现出高瞻远瞩又务实缜密战略思路。

  三、坚持合作共赢,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

  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必须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对外开放是沿海地区发展最大的优势和潜力所在,尤其是五个计划单列市,一定要利用先发优势,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培育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和经济区,在实现国家战略中走在前列。

  统筹国内外发展,促进改革开放相辅相成。一方面借助更深层次的开放,破除国内垄断、市场分割、过度保护等改革痼疾,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另一方面通过与开放型经济相关的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职能,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在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突出重点,打造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一带一路”覆盖面广,合作内容丰富,合作方式和路径多元,互利共赢、开放包容的理念极具亲和力,已成为我国新时期扩大对外开放、开展国际合作的大平台。应以“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为重点,秉持亲诚惠容,按照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充分挖掘沿线国家和地区与我国相关省市在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市场容量等方面的互补优势,通过扩大相互开放,加快推进区域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进程,通过发展特色产品贸易、生产加工、基础设施建设等合作,建成国际化的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链条,不断培育开放新支点、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在更大范围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以推进多边和区域开放为依托,在更宽领域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继续推动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支持世贸组织在全球贸易自由化中的主导地位;同时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大胆探索、与时俱进,不断扩大服务业开放,开展环境保护、投资保护、电子商务等新议题谈判,在更宽领域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四、内外结合,建立促进“走出去”战略的新体制

  着力发挥外资对中国经济提质增效的作用,完善投资布局,扩大开放领域,放宽准入限制,积极有效引进境外资金和先进技术。支持企业扩大对外投资,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建设一批大宗商品境外生产基地,培育一批跨国企业。积极搭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金融服务平台。实施走出去国家战略,加强统筹谋划和指导。研究制定境外投资法规,切实落实企业和个人的对外投资主体地位,实行以备案制为主的对外投资管理模式。引导企业推进属地化经营,促进企业将履行社会责任常态化、制度化。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对外投资合作不良信用记录收集和发布机制,健全走出去信息服务系统。

  继承传统,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把推进贸易便利化作为常态化、制度化工作,强化大通关协作机制,整合和规范进出口环节经营性服务和收费,推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试点。将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作为核心工作,在巩固传统优势的同时,顺应全球价值链分工新趋势,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新优势。提升服务贸易战略地位,着力扩大服务贸易规模,鼓励发展生产性服务贸易,促进服务外包升级,实现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协调发展。

  主动作为,拓展经济合作新空间。巩固和加强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积极落实世贸组织“巴厘一揽子协定”,争取尽早完成多哈回合谈判,务实推进WTO框架下的信息技术协定、政府采购协定和环境产品谈判。依托联合国、G20、APEC、金砖国家会议等国际平台,主动提出新主张、新倡议和新行动方案,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探索完善国际经贸谈判机制,提高对外谈判力度和有效性。

  进中求稳,建立健全开放型经济安全保障体系。统筹运用国家安全审查、反垄断审查、贸易救济、出口管制、产业安全预警等手段,逐步建立系统完备、科学高效的开放型经济安全保障体系,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同时,加强与开放相关的各个领域人才队伍和战略智库建设,做好智力资源储备,更好地服务于决策需要。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