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读懂读透《摆脱贫困》
廖小军
//www.workercn.cn2015-11-23来源:福建日报
分享到:更多

  

  1988年5月至1990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当年他离开宁德后,对在宁德的这段经历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形成了《摆脱贫困》一书。该书是习近平同志主政地方工作期间撰写的首部著作,集中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推进闽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是习近平同志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思想方略的重要结晶。重温《摆脱贫困》一书,领会思想精髓,汲取经验智慧,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解和把握,对推动宁德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进一步学习研究,本人摘选习近平同志当年的十句原话来解读《摆脱贫困》,用以概括该书的思想精髓。

  一、发扬“滴水穿石”闽东精神,树立“弱鸟先飞”赶超意识

  习近平同志刚到宁德上任,经过调查、思考、研究,他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在闽东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必须立足当下着眼长远,着力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为下一步实现跨越发展打基础、创条件、蓄能量。同时,针对闽东干部群众存在“安贫乐道”、“等、靠、要”、怨天尤人等思想,他倡导树立“弱鸟先飞”的赶超意识。他认为,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闽东完全有能力在具备独特优势的地方搞超常发展。正是因为习近平同志当年注重发挥精神的力量,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进一步坚定了闽东人民干事创业的信心,也为当时的闽东加快发展、摆脱贫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大力倡导“四下基层”的工作作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1988年12月20日,习近平同志在霞浦县参加首次举办的“地、县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日”活动,他要求“约访制度和下基层开展信访接待日活动的制度要坚持下去”。此后在他亲自推动下,“四下基层”形成风气,“四下基层”工作制度成为闽东密切联系群众的金字招牌。25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和秉承“四下基层”工作方法。2012年以来,宁德新一届市委班子不断对“四下基层”制度深挖内涵,拓展延伸,发展为“四下基层、四解四促”工作制度,在省内外引起很好的社会反响。

  三、大力提倡“经济大合唱”,奏响闽东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当年,习近平同志曾经在一个乡政府的墙壁上看到琳琅满目的各种锦旗,唯独看不到经济建设这面锦旗,他认为决不可主次不分,抓不住中心。在《提倡“经济大合唱”》一文中,他主张搞“经济大合唱”,集中各方面力量,充分发挥宁德的山海优势,脱贫致富,加快发展。事实证明,正是由于习近平同志当年提出了切合闽东实际的经济发展路子,才有了闽东后来跨越“贫困线”的历史性巨变。

  四、帮助支持畲族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

  闽东是全国畲族最大的聚居地,这是闽东民族工作的一个特色。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有必要深刻地思考关于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的几个问题,我们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要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近年来,宁德按照习近平同志的谆谆教诲,始终注重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涌现出了诸如福鼎赤溪村这样的扶贫典型。今年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宁德作出“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重要批示精神,为我们做好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使我们增强了信心。

  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闽东尽快摆脱贫困提供有力支撑

  鉴于当时宁德多个方面处在全省“老九”托底的位次,当地干部群众缺乏干事创业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我们在抓经济工作的同时,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更好地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去战胜艰辛和困难。”他注重发扬“闽东之光”,增强文化自信,他强调:“认识到自身的光彩,才有自信心、自尊心,才有蓬勃奋进的动力。”他注重依靠科学技术来推动发展,他认为,“科学技术是脱贫致富的关键”,“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可有效地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他始终把教育作为闽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他指出,“振兴闽东的希望在教育”。在习近平同志重视和支持下,极大地推动了闽东科学、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健康协调发展,为当时闽东摆脱贫困、加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六、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优良的生态资源一直以来是宁德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习近平同志把振兴林业摆上闽东经济发展的战略位置,作为推动闽东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和抓手,极大地推动了闽东经济、社会、生态三种效益的统一。新一届的宁德市委、市政府秉持习近平同志“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理念,始终坚持“三个一点”的决策理念,就是在招商引资时,宁可少一点,也要实一点、好一点、环保一点,实现了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同步提升。

  七、矢志如初、久久为功,必能彻底摆脱贫困

  当年,闽东曾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为了摆脱贫困面貌,彻底甩掉落后帽子,习近平同志把“加快发展、摆脱贫困”作为工作主线,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矢志脱贫。他讲究脱贫工作的针对性,他指出:“要有比较明确的脱贫手段,无论是种植、养殖海参加工业,都要推广‘一村一品’(即每一个村都要抓一种有特色的产品)。”他注重着力增强实体经济的“造血”功能,他认为:“扶贫资金不搞撒胡椒粉,要集中90%以上的扶贫资金用于县、乡、村级经济实体,增强实体的造血功能。”短短两年时间里,在习近平同志带领下,宁德基本解决了绝大多数贫困户的温饱问题。实践证明,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扶贫攻坚思路和举措,完全符合当时宁德的实际情况,完全切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新时期党的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法度明、纪纲正,才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在《从政杂谈》一文中,习近平同志认为:“法度明、纪纲正,大治势必成。”他还引用古文“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从治理一个地方,再到治理一个国家,习近平同志始终坚持法治观念与思想。宁德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依法治国思想方略,围绕全市科学发展跨越赶超这一主要任务,自觉增强法治建设的战略意识和使命意识,依靠法治来引领和规范,为宁德跨越赶超提供法治保障。

  九、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全力推进改革开放

  习近平同志善于把握时代脉搏,身上始终洋溢着一种革故鼎新、敢于创新的锐气。他在《跋》中特别强调了“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和“更有力的改革开放的举措”的重要性。正是由于习近平同志始终倡导大胆改革创新,敢闯敢试,为闽东经济社会发展走出了一条好路,干出了一番新的事业。近年来,宁德市积极稳妥、分类指导,先行先试,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

  十、挺起规矩,整肃吏治

  习近平同志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对腐败问题始终做到零容忍。在宁德工作期间,他把严肃查处干部违法乱纪占地建房确定为惩治腐败的突破口,肃整了当时的风气。1989年3月底,在习近平同志推动和主持下,宁德出台关于地委和行署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12条规定,一个多月后,又出台了5条补充规定,这些内容与“八项规定”极其相似,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反腐倡廉、改进作风的一贯性和持续性。在习近平同志的带领下,地委一班人团结一心,克服了种种困难,为闽东发展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摆脱贫困》具有很高的思想理论价值,习近平同志在书中提出的一系列思想、观点和论断,具有鲜明的人民性、辩证性、实践性、指导性,贯穿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精髓,闪耀着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智慧光芒。当前,全党全国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我们一定要读懂读透《摆脱贫困》一书,不断传承和弘扬这笔宝贵精神财富,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精神,紧抓机遇、勇挑重担,继续把习近平同志当年开辟的事业推向前进。(作者为中共宁德市委书记)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