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以有效制度供给推动协调发展
杨勇 路遥
//www.workercn.cn2015-11-26来源:重庆日报
分享到:更多

  

  协调发展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坚持和实施协调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释放发展动力的需要,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的需要,也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在全球经济总体下行,我国经济发展整体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国内外发展实践表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制度供给至关重要,对国家或者地区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效的制度供给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当制度缺位或无法实现有效供给时,市场机制难以实现资源要素的有效配置,而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共同作用会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失衡,引发区域经济发展失衡、城乡发展失衡、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衡、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失衡等等。要实现协调发展,完善相关配套制度是关键,唯有提供有效的制度才能实现平衡、协调发展。“十三五”期间,应当加快建设和完善制度体系,形成有效的制度供给,为实现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完善区域协调发展制度

  邓小平同志在1988年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为我国实施平衡发展战略打下了基础。然而,尽管我国为了解决地区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北率先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但是仍然未从根本上缓解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究其缘由,在于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制度仍然有待完善,在区域协调上仍然没有形成有效的制度约束和保障。因此,在“十三五”期间,一方面要通过完善区域协调发展制度,缓解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回波效应”和“极化效应”,使资源要素能够实现区域间合理布局,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对发达地区和后进地区提供与其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制度安排,并通过有效的制度供给建立和完善区域间协同发展机制。使其能够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推动区域间实现合理分工和协作。

  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制度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局面并未发生改变,“十三五”期间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就城乡发展差距的由来而言,制度供给的不对称成为最主要的原因。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仍未确立,户籍、土地等根本性的制度改革缺位,更为严重的是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相关制度缺乏系统性安排,部门之间难以协调,难以从根本上缓解和消除业已固化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不利影响。因此,在“十三五”期间,要通过政策创新,努力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改善和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生活水平,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工农城乡关系。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财政性投资和转移支付力度,通过有效的制度供给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积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要增强对技术教育的扶持,培养专业化人才,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完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机制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协调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强调,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我国资源与环境压力相当巨大,建设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社会任重而道远,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也将贯穿整个“十三五”乃至更长的时期。因此,必须通过推动制度创新,不断完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机制,藉此实现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其一,要创新资源产权制度,例如,通过完善农村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制度,赋予承包经营权物权化,给予承包经营权更强的产权保护等,进而实现森林、土地资源的有效保护;其二,要通过政府与市场双层机制应对外部性问题,既要通过政府部门资金、技术、服务等方式的补偿,对因禁伐令和退耕还林而产生的正外部性给予奖励和补偿,又要积极运用市场化的手段,例如,建立碳汇交易制度,对环境污染进行有力的回应,提高环境治理的效率;其三,针对资源状况及其环境影响实施不同的制度,例如,对相对紧缺的水资源可以实施总量分配,对不利于环保的产品要从需求的环节来有效地抑制供给等等。

  探索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新制度

  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样重要,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以辩证的、全面的视角看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有其特殊的规律性,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推动实现中国伟大复兴的基础。我国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增速虽然有所放缓但仍然领跑全球,物质极大丰富。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源动力,然而,目前我国的传统文化遗失严重,改革开放大潮迎来了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全面“入侵”,保护我国璀璨的传统文化果实,促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新时期的重要课题。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关键阶段,因此必须坚定、自觉地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将满足群众需求与提高群众素质结合起来,将服务人民与引导群众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文化小康”。同时,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努力探索有利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新制度和新举措,加快文化机制等方面的创新步伐,为物质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通过制度创新实现短期与中长期的协调发展

  要坚持协调发展,还必须正确处理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关系,从而实现短期与中长期的协调发展。然而,原有的考核制度往往诱使政策制定者更多地追求短期利益而影响或者忽视中长期利益。为了刺激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而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大部分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应当说这是有利于中长期的经济发展。但是,短期的、过度的经济刺激,可能进一步加深我国投资与消费比例的失调,从长期来看蕴含着由于最终消费不足导致的中长期经济增长受阻风险。为了实现短期和中长期的协调发展,必须从存量和增量两个方面增加有效制度供给。一方面,对于现存发展的短板,通过有效制度供给实现赶超,如对扶贫短板应加大转移支付,实施精准扶贫,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生活水平,缩小贫富差距,满足短期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对于发展中的增量部分,通过制度创新打破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并重点服务于中长期发展。(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