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五大发展理念”彰显唯物史观
杨建义
//www.workercn.cn2016-03-03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更多

  

  “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说明我们的发展思路已经从“探索态”转向“设计态”,从“被动态”转向“主动态”,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贯穿着唯物史观的思想自信和认识自觉。

  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方法

  唯物史观是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制定方针政策的哲学依据,也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科学理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器”首先是立场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立场方法。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共产党执政到今天,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小康社会、怎样建成小康社会,什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对“两个百年”的时代使命和历史方位,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才能更好地认识国情,更好地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

  对处于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风险叠加期的当今中国来说,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来自于中国发展经验和教训的深刻启示。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全面地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做到客观决定性与主观能动性、合目的与合规律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对发展认识的深化和升华,实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思想理论的新飞跃。

  遵循唯物史观的科学定律

  唯物史观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领域中的矛盾运动,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五大发展理念”蕴含着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的实践逻辑。紧紧围绕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去把握发展思路,去分析和处理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五大发展理念”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注重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统筹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注重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注重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可以说,“五大发展理念”不仅充分反映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而且反映了“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的本质要义。

  立足于国情和时代方位的发展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准确把握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使主观世界更好符合客观实际,按照实际决定工作方针,这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的工作方法”。定大局、谋大事,前提是观大势、明大势。“五大发展理念”立足于我们的世情国情,从我国现在的社会存在整体出发,从我国现在的社会物质条件的总和出发,一方面,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国仍处于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变。另一方面,又从社会构成成分及其运动的主要矛盾出发,看到这“四个没有变”中出现的发展新情况、新特点,在直面矛盾、解决矛盾中攻坚克难、化解风险。

  创新发展针对全球科技竞争、经济竞争激烈与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突出矛盾,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针对经济长期高速增长与不同区域、领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突出矛盾,注重增强发展的整体性;绿色发展针对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与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之间的突出矛盾,注重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双赢;开放发展针对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面临深刻变局与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不高的突出矛盾,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与分配不公的突出矛盾,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可以说,“五大发展理念”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势观、大局观。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唯物史观离不开人民主体这个基本立场。这不仅是发展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是衡量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性质的试金石。“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激发和调动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力量和主动性、积极性。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群众大胆实践,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发挥人民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同时,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尤其在我们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提出共享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下大力气解决收入差距过大、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社会保障滞后、教育和就业机会不均等突出问题,从底线思维出发,发挥社会政策的托底作用,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五大发展理念” 贯穿着鲜明的人民导向、民生导向,反映着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是人民主体思想的更为完整的体现和落实。

  牢牢抓住“发展”主线

  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但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过程。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和反作用,并不是单线式的简单决定和被决定逻辑,社会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日新之谓盛德。”只有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提供强大牵引,才能更好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事而治。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从坚持科学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发展的进程,也是思路升级、理念更新的过程。面对今天新的发展实践,有些东西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有些过去不合时宜,现在却势在必行;有些过去不可逾越,现在则需要突破。

  “天下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五大发展理念”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发展机遇,加强了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增强了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坚持整体着眼、部分着手,“图难其于易,为大其于细”,既解决好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的问题,又解决好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的问题,从而不断厚植发展优势,续写“中国奇迹”。

  深刻反映“理念”的独特作用

  发展理念属于上层建筑,是发展行动的先导,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直接关乎发展成效乃至成败。

  三十多年的发展,改变了中国对发展问题的“回答方式”,实现了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顶层设计的认识自觉。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与三十多年形成的发展惯性和路径依赖之间的巨大差距,时不我待,只有变革发展思路、转换发展路径,从“跟随”和“模仿”发展类型转向“引领型发展”,才能确保“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

  “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说明我们的发展思路已经从“探索态”转向“设计态”,从“被动态”转向“主动态”,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对于各种问题,不是简单地贴上“经济”“社会”或者“政治”的标签,而是以更富远见的方式厘清理念,揭示下一阶段发展的战略和思路,指出破解经济新常态下各种问题的路径,展示了对把握发展根本方向的自觉自信。

  “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要认识到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 “五大发展理念”以科学理论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将会形成中国特有的发展文化,长期影响国人的价值观和是非标准。(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