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获得感”是执政为民的标尺
陶文昭
//www.workercn.cn2016-04-07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更多

  

  获得感“的提出,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契合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衡量美好生活的生动指标,彰显了治国理政的新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获得感,针对了现实问题,彰显了执政新理念。获得感基于物质生活的满足,还有更多更高的追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突出抓好发展、民生和公正等工作,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获得感的本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动了许多新词,“获得感”即是典型。2015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指出,“要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公开场合第一次提到“获得感”。从那时至今一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重要场合先后二十多次提到“获得感”:在谈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提获得感,在谈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时提获得感;在考察重庆、浙江等地时提获得感,在会见台湾政治领导人朱立伦和马英九时提获得感;在国内“两会”上提获得感,在出访外国时提获得感。与此同时,中央的重要会议和文件也使用获得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由此大众传媒和老百姓开始广泛而高频率地使用获得感,“获得感”也因此成为2015年度网络热词。

  获得感很显然既要有“获得”,还要有“感”。所谓“获得”,就是收入增长、生活改善、品质提升等。“获得感”是基于“获得”而产生的心理感受。“获得”是“获得感”的必要条件,却不是必要充分条件。无所获得,当然就没有获得感,但有时有获得,却不一定有获得感,有时感觉的程度与获得的多少并不成比例。对于感受而言,那些具体、微细的东西,往往胜过那些过于宏大、抽象的东西;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红包,胜于华丽词藻、空洞口号。

  获得感能成为热词,自然在语言上适合了大众和网络的特性。但是,内容总是比形式更深刻。获得感作为政治词汇能流行开来,说到底是针对了现实的问题,触及了社会的痛点。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获得感引起社会共鸣,是因为当前社会上突出地存在着获得不多甚至没有获得的现象,一些群众甚至还有失落感和相对剥夺感。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马克思主义是人民大众的理论,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获得感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契合共产党的性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获得感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获得感正是衡量美好生活的生动指标,彰显了治国理政的新理念。

  获得感的类型

  获得感首先体现在物质方面,这是不言自明的。物质获得的感受最为实在。收入多了,生活好了,住房大了,上学容易了,看病方便了,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没有比这些更真切的了,这如同习近平担任总书记之后与媒体见面时所说的,“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言者谆谆,听者切切,人们对此记忆犹新。

  物质获得排在首位,这也是基于中国的国情。在宏观上,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依然是主要矛盾。发展生产力是最迫切的任务,物质生活的改善是最基本的诉求。尤其是中国至今还有7000万贫困人口,他们的生活还很困难,对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感受最为急迫、最为刻骨。当然,对物质上的获得感也不能做狭隘的理解,不能都简化为钱物,物质的获得感也有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层次。

  获得感还有更多和更高的要求。广为人知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人类需求如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有5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人的需求永远都是由低级向高级逐渐发展的。中国的社会发展经过了温饱阶段、基本小康阶段,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既有物质方面的要求,也有文化方面乃至政治方面和环境方面的要求,是全面的、多样化的要求。在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以后,非物质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多,高层次的获得感越来越重要。

  需要指出的是,获得感既有绝对的一面,还有相对的一面;既有纵向比较的感觉,还有横向比较的感觉。纵向历史比,自己比以前过得好,这是一种获得感。但还要看到,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人,个人的感受往往受到横向比较的影响。吃干饭的比吃稀饭的感觉好,但比起吃肉的就失落。有房子比没房子好,但比起住大房子的就不平衡。尤其是在这种横向比较时,一旦认为自己的收获赶不上自己的付出,一旦觉得社会上一些人的获得并不是基于付出,就抵消了自己的获得感,失落感油然而生。社会差距越大,这种失落感就越强烈。因此,社会的公平正义,无疑是获得感的重要因素。

  获得感的举措

  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课题。“四个全面”是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获得感要有机地融入到各项工作之中。

  我国当前最紧要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此要特别关注与获得感极为密切的民生问题。十八大在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时,不同寻常地提出了两个“翻一番”,即“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将人均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并列起来,将个人的获得与国家的发展关联起来,看似细微之处,实则蕴意深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要在多谋民生之利上下功夫,在多解民生之忧上下功夫。尤其要重视消除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要尽心竭力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突出问题,让贫困家庭在脱贫攻坚的成效中感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的关怀与温暖。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都是重大的战略举措。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正在高强度地推进,2014年有关部门完成108项改革任务,各方面共出台370条改革举措;2015年有关部门完成153项改革任务,各方面共出台改革成果415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因此,要科学统筹各项改革任务,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得到改革的实惠。

  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深化改革是姊妹篇。全面依法治国也是改革,是法治领域的改革。改革和法治,都要促进社会发展,都要促进公平正义,都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如火如荼,党的建设最紧要的方面,就是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各级党委政府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坚持“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强化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满意导向,主动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全面从严治党的效果,要让人民群众看到、体验到、领悟到。

  总之,落实获得感要突出抓住三个关键:一是发展。发展是获得感的基础,没有发展,获得感就是无源之水。二是民生。民生是获得感的主要方面,离开了民生,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就会落空。三是公正。公正是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实现公平正义,获得感将会提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