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当好“治未病”的“保健医生”
郑端端
//www.workercn.cn2016-06-16来源:江西日报
分享到:更多

  

  党组织当好了“治未病”的“保健医生”,党员干部才会不患“病”或不患“大病”,党的肌体才会保持健康

  《黄帝内经》上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体现了中医学预防为主的思想。对党员干部的日常管理重在防患于未然,亦如同中医学里的“治未病”,强调要采取必要的监督预防手段,防止一些党员干部身上的作风问题发展成违纪违法问题。因此,各级党组织平时正应该多做扯袖子、咬耳朵的工作,当好“治未病”的“保健医生”。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些党员干部走上不归路,往往是从不注意小事、小节开始的,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自己在主观上淡化了规矩意识和纪律意识,放松了自我约束;另一方面是相关地方或单位的党组织对党员干部的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失之于松,对其身上的“小疾”视而不见,不提醒、不批评、不纠正,甚至护着、捂着、盖着,最终使小毛病酿成了大灾祸,给党和国家带来损失。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打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古人早就明白“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的道理,对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毛病,提倡要及早治疗。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在打“虎”拍“蝇”的同时,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尤其强调要抓早、抓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十八届三次全会上强调,廉政建设“要抓早抓小,有病就马上治,发现问题就及时处理,不能养痈遗患”。事实也正是如此,一些贪官在反思自己的蜕变轨迹时往往会说:“如果组织上早一点对我批评教育,或者早有人给我提个醒、拉我一把,也不会有今天。”这“迟到的悔悟”里也反映出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党内政治生活不经常、不规范、不严肃,平时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面对问题和错误时,庸俗的好人主义代替了党性原则,其结果是害人害己。

  俗话说:“巴豆虽小坏肠胃,酒杯不深淹死人。”从严管理干部,重在管早、管小,管在平时、严在经常。党组织当好了“治未病”的“保健医生”,党员干部才会不患“病”或不患“大病”,党的肌体才会保持健康。因此,各级党组织要负起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党委书记要履行好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坚决摈弃“老好人”思想,不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对干部身上的毛病,要立足于抓早、抓小,该提醒的提醒,该批评的批评,该制止的制止,及时咬咬耳朵、扯扯袖子,甚至大喝一声,使其早日警醒、改正缺点。如果问题已属违纪行为,应由纪委予以诫勉谈话,并视情况给予纪律处分、组织调整,防止小病演变成大患,避免个别党员干部因执纪不严而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这样才能用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管住大多数,让广大党员干部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堂堂正正做官。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