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以中国自信推进中国美丽
柯高峰
//www.workercn.cn2016-08-01来源:长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中国自信与中国美丽的关系

  “中国自信”和“中国美丽”的概念初始出现于十八大报告,同时在建党95周年讲话中再次成为深化论述的亮点。95周年讲话首次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提出,并再次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中国美丽。

  中国自信是人民的自信,是中国共产党的自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自信,也是中华民族的自信,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中国自信是“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是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的气概,是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的信念。这种自信既源于90多年党史的实践经验升华,也源于新中国60多年的国史和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史的实践经验升华,还源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的实践经验升华。中国自信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坚强决心,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的坚强决心,是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的坚强决心。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与中国美丽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表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总体而言,“中国自信”是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动力源泉,而“中国美丽”是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

  为什么要以中国自信推进中国美丽

  中国美丽事关人民富裕和国家强盛的进程,三者必须协同推进。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相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而言,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我们面临的更为艰巨的历史任务。它关系到我们能否开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新格局,能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它要求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它要求我们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它要求我们必须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补齐生态、水利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推进中国美丽的任务之复杂而艰巨,尤其需要我国树立中国自信。

  新中国建立之后,我们的深刻教训之一是对原始森林的大量砍伐,当时看重的是林木的经济价值,忽视了其生态价值,导致一些江河源头甚至一度成为光秃秃的黄土沟壑。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们及时汲取了这个教训,长期坚持植树造林,开展绿化行动,截止到当前全国现有森林面积2.0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1.63%,活立木总蓄积164.33亿立方米。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分别位居世界第5位和第6位,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但是,人工林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御水土流失方面的生态价值又如何能及原始森林呢?

  2011年中央1号文件的全称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文件将中国的水情概括: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设施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当时作出这三个“仍然”的判断,今天可以说是言犹在耳。正因如此,“十一五”以来尤其是“十二五”期间不断加速的水利建设,才得以加固了大江大河大湖主干堤防的安全。

  然而,特大洪涝灾害的突然造访,中小河流接二连三的溃堤,包括今年来各地“环境邻避事件”的时有发生一再表明,离开了生态、资源、环境、水利短板的全面查补与加固,建设美丽中国、推进中国美丽将是空中楼阁。

  如何以中国自信推进中国美丽

  推进中国美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必须落实到不断加强查补短板的建设实践中。

  首先,推进中国美丽,我们必须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走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之新路,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化新格局。我们不能走西方国家生态资源环境治理的老路。一方面,西方国家走的是一条“先污染破坏、后治理建设”的工业化老路。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在较长历史时期,同时还走了一条向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落后的地区)进行肮脏产业(破坏资源环境的产业)转移的国际贸易侵略之路。这肯定不是我们的选项。实践表明,我国已经是绿色风电和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大国,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将在2030年实现拐点。我们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道是实现绿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生态民生福祉的必由之路。

  第二,推进中国美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理论自信,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是实现美丽中国梦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不仅内涵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而且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相互促进、统筹联动,通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举措查补短板,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切实举措查补短板。

  第三、推进中国美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的构建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也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和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我们的优势还在于我们有勇于自我革命的气魄、坚忍不拔的毅力推进改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坚决冲破思想观念束缚,坚决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坚决清除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十八大以来,“新环保法”武装上阵,“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壤十条”相继行动,“十三五”规划纲要对资源环境实行总量与质量的双重约束,生态文明考核的“指挥棒”效应显现,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试点逐步展开,环境保护督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等方案逐步实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已经达到了初步效果。我们的制度优势在逐步展现。

  第四、推进中国美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价值观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价值观体现了兼收并蓄、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互交融的特质。这首先源于中华民族生态价值观的源远流长。以“生”字的构造为例,大道至简,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厚德载物”、“顺应时中”等生态理念其实大都源于这个“生”字。所以,今天我们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与民生理念,具有符合人类生存发展的统一目的与意义。现代汉语中与生态文明相关的民生福祉、生命、生活、生产力、生态产品、民生工程、和谐共生等等语汇,无一例外,都与一个“生”字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价值观也吸纳了世界文明进步的智慧成果,诸如: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发展等体现世界发展趋势和潮流的价值观念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价值观的重要构成。

  总之,建设美丽中国是一个重大系统工程。我们既需要在自然灾害和危机来临时刻,有坚决战胜重大灾害与有效应对危机的信心和勇气,也必须长远谋划,不断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短板,坚持不懈地以中国自信推进中国美丽。(作者系湖北省委党校副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