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积极应对新常态下的新任务
潘平
//www.workercn.cn2015-02-12来源:重庆日报
分享到:更多

  

  市委书记孙政才在市委四届六次全会上提出,需“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发展动力转换,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新常态是一个具有历史穿透力的战略概念,它既意味着不同以往,也意味着相对稳定。新常态描绘了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规律性变化,概括了在发展动力机制、经济结构、经济增长点等方面出现的新特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我们就要积极应对增速换挡和结构调整的新要求,做好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转换的新课题,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增速换挡和结构调整的新要求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学习市委四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重庆市委四届六次全会决议》精神,就要求我们面对新常态,要清楚地认识到发展方式、动力、结构和风险状况都会呈现不同于以往的特征。新常态的核心是增速换挡和结构调整,增速换挡是现象,结构调整是措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思路清晰,对策对路,措施给力,少说多干,万众一心,务实奋战,对未来的经济工作应具有新思路、新办法、新对策。

  一是在战略上,不断扩大改革开放的视野。应主动适应“一带一路”内陆开放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口岸与产业发展互动,促进产业互补、市场共享,实现合作共赢。此外,各地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发展措施。比如,九龙坡区通过对接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搭建起“东西并进、八马齐奔”的路径框架,就实现了资源利用最优化和整体功能最大化。

  二是在工作战术上,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老工业基地更新升级,培育新的优势产业和新型产业体系,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和生产力布局。通过加快完善交通、创意产业、金融业、物流、信息网络等体系,依托全新的开发开放平台,鼓励企业发展对外贸易,培养区域经济综合发展优势。

  三是在工作方法上,要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进入经济新常态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适度放缓,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带来很多新变化、新影响。在此背景下,创新驱动既是新常态下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主动适应新常态的现实需要。以九龙坡区为例,该区目前实施的产业由低端向高端转变、由规模扩张向量质并举转变、由单体独立发展向集群协作发展转变的创新驱动战略已具雏形,这是该区积极应对新常态的体现。

  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转换的新课题

  市委四届六次全会提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发展动力转换。当下资本密集型产业过剩,相关产业的发展空间比较小,这就需要我们加快转换到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加强创新驱动上来。

  新常态背景下,产业升级、产城互动、区域合作等诸多领域内的机遇颇多,可通过创新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激活产业消费,提振内需等途径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发展,形成独特竞争力。同时,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生态环境日益脆弱,广大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日益觉醒,也要求我们摈弃旧的发展模式,将都市经济发展动力转到依靠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上来。在产业转型升级上,要力求提质提速提效,着力构建产业链、金融链、人才链、服务链,让产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

  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及时修订土地利用、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和生态环保等规划,探索PPP投融资模式,积极组建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要素配给也应由过去按行业分配转变为按板块配给,让有限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推动产业向“高新”稳步转型。高新区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龙头和引擎,理应突出“高”“新”特色。一方面,要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现代商贸商务业,建设软件、大数据、创意设计等楼宇产业园,打造特色楼宇经济高地;另一方面,也应加速完善产业链条、做大做强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以九龙坡区委在十一届七次全会上作出的创新驱动发展“1+3”政策为例,该政策立足于产业发展速度、质量、效益的同步提升,提出了四方面的具体举措。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科研院所联动打造产学研平台,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促进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二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如石墨烯产业园新引进的新塘电等配套项目等;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大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在服务业中的占比;四是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培育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美丽乡村”。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序幕

  市委四届六次全会提出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既是新常态下的新要求,也是当今时代的呼唤。

  新常态是经济转型提质的新阶段,也是生态减压的新契机。过去我们对自然环境有很多“透支”,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在这种背景下,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强化环保负面清单约束,淘汰转移落后产能和排污大户变得十分迫切和必要。所以要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与自然保护,切实做好生态领域的还欠账、增容量、提质量工作,解决好生态问题,提高生态承载能力,并谋划和实施好一批新的生态工程。

  从人民群众需求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所以,老百姓对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落实市委四届六次全会精神,就是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因此,需牢固树立抓生态就是抓民生,改善生态就是改善民生的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迫切需求。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就要坚持生态建城、生态立城,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经济中应遵循经济、自然和社会和谐发展的规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坚持问题导向和标本兼治,共建碧水青山、绿色低碳、人文厚重、和谐宜居的生态文明城市。地方也应树立生态建设发展目标,科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虽然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但是并没有改变我们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只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也并没有改变各区域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只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因此,我们一定要从经济发展的这一阶段性特征出发,保持战略定力,全面调整心态、理念、战略和对策,主动适应新常态,助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创新和法治结构完善,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成熟、更加完善。

  市委四届六次全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了新常态背景下的目标任务,也对如何应对增速换挡和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以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具体实现路径。我们要认真按照全会的要求,从新常态的关键点入手,力求思想认识到位,方法上对路,工作上给力,措施上具体,因势而动,顺势而上,更好地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拥抱新常态。(作者单位:九龙坡区人大常委会)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