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山西采煤沉陷区治理六策
张洪潮
//www.workercn.cn2015-07-07来源:山西日报
分享到:更多

  

  采煤沉陷区是深层煤炭资源进行井工开采所造成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不仅引致建筑裂塌、农田损耗等自然灾害,还会诱发企群纠纷、政群矛盾等社会问题。2015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目标的“四个全面”战略,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六大发展”和煤炭产业“六型转变”的具体部署。以采煤沉陷区治理为抓手,把采煤沉陷区复合治理作为山西省民生改善、人居环境、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转型综改的重大示范工程,既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具体体现,更是符合民声民心的真切行动。

  坚持复合型系统化的治理理念。当前及未来的采煤沉陷区治理,应充分融入工业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人类社会发展大势,积极顺应知识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的社会经济建设发展形势,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历史高度,彻底摒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历史顽疾,坚持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复合型系统化的治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文观、天地合一的生态观、循环共生的经济观、和谐共进的社会观和统筹兼顾的系统观”,系统梳理采煤沉陷区引致的覆层地质破损、土地塌陷、地下水流失与污染、人口失地、产业转型、政群矛盾等典型问题,复合设计贴合不同区域特征、不同时序规律的采煤沉陷区治理体系,促进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的和谐共生,把山西2000多平方公里采煤沉陷区治理成为“生态美、家园美、田园美、生活美”的幸福乐园。

  遵循工程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基本规律。采煤沉陷区治理首先体现在“地灾”“水灾”“农灾”“房灾”和“路灾”等显性损害的“物理性(器质性)”工程治理,必须遵循工程地质学、采煤沉陷学、环境地质学、生态学、建筑学等理论与规律,有效运用聚类分析、遥感及GIS空间分析模型等现代方法工具,分析探究采煤沉陷区各类灾害的形成机理、主要影响因素及时空演变特征,为工程治理提供坚实可靠的科技支撑。采煤沉陷区治理还涉及“群企冲突”“政企冲突”“政群冲突”和“文化冲突”等软性灾害的“神经性”治理工程,遵循借鉴可持续发展、系统科学、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社会学、政策学等理论与规律,以自然资源、生态资源、社会资源的再生产和再利用为根本目标,系统研究各种社会问题治理的方法、路径及模式,为采煤沉陷区的社会治理提供科学可行的决策支持。

  把握“生态、经济和社会”多维互动演化。采煤沉陷区灾害呈现“一体两翼”化特征:“一体”是指采煤沉陷区所形成的建筑裂毁、道路塌陷等带来直接经济损失的灾害,“两翼”是农田弃耕、地下水流失、动植物物种灭损等间接性的灾害,以及群企纠纷、政群矛盾、移民搬迁、经济重构等社会治理问题。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出发,探究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子系统间的多维关系及演化规律,确立形成“一体”为基、“两翼”齐飞、“三维”互动的采煤沉陷区系统治理模式,是实现采煤沉陷区“三维互动”协同治理的科学基础,是推动山西省新一轮采煤沉陷区科学治理的基础保障。

  构筑全程全域的治理模式。采煤沉陷区灾害形成要经历一定的时空演化过程,采煤沉陷区科学治理要遵循其时空演化的基本规律。基于生命周期理论,以采煤沉陷区“形成——治理”过程为逻辑顺序,以治理时序为主线,从煤田规划、矿区规划、矿井建设、煤炭开采、采空区沉陷、生态复合系统受损评估、治理工程规划、工程实施及治理评估等复合治理的关键环节着力,构筑“预、疏、堵、评、治、控”全过程复合治理模式。采煤沉陷区复合治理的难点在于“生态-经济-社会”多维领域和全程治理各环节的协同。既要开展生态治理、经济治理、社会治理的分项研究,探讨生态系统自替、经济系统再造与转型、社会系统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和演化规律;同时,也要按照系统原则进行各子系统的协同治理关系及协同效果研究,归纳治理进程中的各类失调及冲突,形成“生态、经济和社会”全领域、全覆盖的治理格局。

  打造“持续、开放和动态型”的治理调控机制。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论和协同论,构建“全面持续协调、开放互动协调、动态相对协调”的新型调控体系,形成由规划机制、行政机制、资金调配机制、法律机制、政策机制、信息机制、监管机制和激励机制等八大机制构成的复合调控体系;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治理、分区调控”的思路,突破原有采煤沉陷区静态调控体系的弊端,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分时空的动态开放型调控体系;利用进化博弈和计量经济预测手段,创新行政管理、权责分配、要素流动、政策设计、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管理理念与模式,为调控体系中的要素配置提供最优选项;设计“主体明确、权责清晰、体制健全、制度完善、运行高效、保障得力”的多层次、多形式、分时空的动态调控体系,充分发挥间接调节和直接控制各自的调控优势,保障调控目标的实现。

  借鉴先行先进的示范经验。坚持从全球观、历史观出发,研究德国鲁尔区、美国匹兹堡、法国洛林等发达工业化国家资源枯竭区,从资源特征、地理特征、人文特征、环境特征等方面,梳理归纳其以产业形态多样化为主要特征的治理调控实例及经验;对比研究我国辽宁抚顺、河北唐山、河南焦作等以产业链纵向延伸与横向扩展为特征的治理调控经验。坚持从唯物观视角,研究2002年~2006年国家主导的东北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沉陷区治理、2009年~2012年地方政府主导的两淮地区采煤沉陷区治理、2004年~2010年山西省政府主导的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沉陷区治理实践情况,实证分析不同地区在治理调控的主体、手段、方式、机制等方面的得失经验。(作者为太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本文系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资助项目。)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