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新常态下更要发展好实体经济
宗国英
//www.workercn.cn2015-07-16来源:求是
分享到:更多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是实现转型升级的主要承载。当前,中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全力做好实体经济这篇大文章,是我们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关键举措。

  一、发展实体经济意义深远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下行压力较大,结构调整阵痛显现,经济风险逐步释放,在此情况下,坚定不移发展好实体经济尤为重要。

  实体经济是全球经济再平衡的核心内容。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在世界经济再平衡过程中,发展实体经济已成为普遍共识。欧美等发达国家陆续出台促进制造业回归的具体举措,重点发展中小制造企业、出口制造业和高科技制造业,同时积极扶持钢铁、汽车等传统制造业,通过战略规划、资金补贴、政策倾斜等,推动社会资本和研发资源向实体经济快速转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已重新成为世界潮流。

  实体经济是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在适度规模内,虚拟经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但如果超出了适度范围,将造成投机过度,加剧宏观经济动荡。一段时间以来,我国一些地区出现了偏重虚拟经济、忽视实体经济的苗头,一些资本从实业抽离,一些投资者转向投机,造成部分实体经济空心化。事实上,单靠虚拟经济无法实现有效增长,要拓展内外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就必须适应国内外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着力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和增长动力,发展与消费增长点相对应的经济实体。

  实体经济是改善民生的根本之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必须以工业品大规模生产和供应为前提,根本之策是建立起高度发达的实体经济生产体系和先进技术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就业、创造更多收入、带来更大消费,才能给群众提供更安全可靠的生活产品,提供更多元的优质服务,才能更有效地推进城镇化进程。

  二、发展实体经济需凝心聚力

  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根基命脉,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需要各级政府正确引导,大力支持,形成合力。

  国家要从宏观层面把握好战略与政策导向,稳定市场预期。只有稳定的市场,才能形成稳定的预期。国家的产业政策深刻影响着各个产业的走向,在推进经济转型过程中,应在政策和战略上保持稳健。要坚持控货币、抑投机、强监管,将资金挤出投机市场,对价格炒作进行坚决打击,维持市场长期信心。积极发展多层次的金融服务,改变实体经济过多依靠银行间接融资、实体经济经营风险直接与银行资产挂钩的现状,多渠道分散风险。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针对实体经济,尤其是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和风险管理的创新型金融产品,丰富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渠道。尤其要解决好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利差大、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利差大等问题,让民间资本回归实体投资。

  地方政府要加强对产业发展的科学引导。地方政府选择重点支持产业,一要瞄准世界前沿,二要符合当地的要素结构。这就需要我们加强产业发展的前期研究,建立产业技术发展的中长期扶持计划与政策体系,出台更加具体的市场指导和技术创新引导目录,给市场和企业更加明确的指引。政府要从对市场的不合理干预中退出,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实施投资准入的负面清单管理,放开市场竞争。打破地方国企对于地方性商业渠道、资源型商品、基础设施投资等方面的垄断,缩小行业利润差距,让企业能够安心做好实业。积极营造高效、低成本的发展环境,降低税率、费率,科学确定设备厂房租金、土地出让金,降低原材料价格和资源环境代价,减轻中小企业发展负担。

  企业要加强精细化管理,在两个“全产业链”上实现突破。一是在全产业链融资上加快突破,在上中下游各环节,依托产业投资基金、工业信托、融资租赁等金融业态,创新实体经济融资方式;在滨海新区等具有先行先试权的区域实行新的企业融资改革,利用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开展境外人民币贷款融资业务,降低融资成本。二是在全产业链管理上加快突破,着力引进和培育创新领袖、创新团队,实施技术、营销模式、售后服务、金融保障四位一体的全产业链创新,坚持技术创新与精细化管理创新、尖端创新与微创新有机结合的多元化创新,建立起大企业与中小企业联动的创新集群。

  三、新常态下发展实体经济关键在转型升级

  新常态下发展实体经济要把重点放在转型升级上。要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发展转变,从增量扩能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转变,从传统增长点向新的增长点转变。

  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和投资结构。坚持项目集中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功能集中建设、资源集中利用。在沿海岸线和海河沿线的“T”型结构中,规划五大产业板块、七大产业功能区,通过纵向延伸拉长制造链条,横向拓展完善服务链条,集中力量发展高度关联、相互支撑的全产业链产业,实现集群效应和规模效益。滨海新区是我国重要的高端制造业基地和研发转化基地,在产业投资上要服务于关键生产技术装备更新换代和国产化需求、服务于更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服务于实现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服务于保障国民经济能源及基础原材料供给。

  优化提升发展动力。把环境影响评价作为项目进入的硬约束,坚决淘汰能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设备及产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加速实施“智慧经济”工程,引导制造业企业形成以智能制造为核心,智能研发、智能管理、智能营销为支撑的综合竞争力。着力引进集研发、生产、销售功能于一身的制造业一体化项目,引导驻区企业面向国内外市场布局营销中心和售后服务中心,兴建支撑个性订制、在线销售、远程咨询等专业化增值服务的数字中心,加快形成以服务内容为核心的产品竞争新优势。

  优化市场发展环境。统筹实施行政审批、综合执法、市场监管三项关联性改革,完善政府事中事后监管体制机制,加快建设政府、企业、个人三大诚信体系。加快构建区内、区外、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双城间三大交通体系,降低综合物流成本。提高土地资源供应保障能力,降低生产要素使用成本。在充分利用好现有人才资源的基础上,加大财政性人才投入,鼓励企业投资人力资源开发,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缺人才引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财政资金带动社会资本兴建社会事业项目,做好社会治理工作,全方位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氛围。(作者:中共天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区委书记)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