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经济治理的若干问题
朱尔茜
//www.workercn.cn2015-10-08来源:湖南日报
分享到:更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国家治理”概念首次被我国官方使用。党的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治理对治国理政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术界对经济治理的理论研究总体较少,理论框架还没有完全建立,本文力求通过初步回答关于经济治理的几个基本问题,为经济治理基础理论发展提供参鉴。

  一、经济治理的定义与特征

  经济治理是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等社会主体,通过一定形式的组织和制度安排,平等、共同地处理公共经济事务的过程,其本质是多元化的社会主体以平等、联合的方式,共同应对公共经济风险。静态地看,经济治理表现为一种组织和制度安排,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在共同处理公共经济事务中,呈现出来一种“规则”和“规矩”,它具有参与、平等、互动、民主的特点,并被所有社会成员所接受。动态地看,经济治理表现为一系列的活动,在社会主体间权力、责任、义务交互存在的前提下,多元主体联合采取沟通、交流、协调、执行、监督等一系列行动。从效果看,经济治理是妥善处理公共经济事务、有效化解公共经济风险的状态,达到“善治”,即在稳定的法律制度框架下,经济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一般的,经济治理具有五方面的特征:一是联合性。经济治理“以众人之力、治众人之事”,在处理公共经济事务的研究决策和执行监督过程中,有一套规范、完整的议事程序和民主制度,这是保障体现“众人之意”的前提条件;二是公共性。经济治理立足“公共”本质,着力防范和化解公共经济风险。在市场体制下,只有市场化解不了的经济风险,才是经济治理的作用范围,诸如社会信用缺乏、经济秩序混乱、公共设施与服务短缺、市场垄断等,都关乎经济治理;三是平等性。经济治理的“联合性”和“公共性”要求社会主体在经济治理活动中是平等的,不能先验地认为某些主体“更聪明”,否则经济治理将会变为某些社会主体对另一些主体的“治理剥削”;四是广泛性。经济治理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从不同角度可以进行不同分类,如常见的财政治理、金融治理、产业治理、贸易治理,还可包括生产治理、要素治理、消费治理、预期治理等;五是变动性。经济治理的内涵,包括治理本质、目标、主体、对象和作用方式相对稳定,但其外延却随着宏观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旧的治理项目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消失,新的治理项目又会应时代的发展与公众的要求产生出来。

  二、经济治理的逻辑基础

  经济治理的逻辑基础是公共经济风险(防止个体经济风险向公共经济风险转化)。作为经济活动起点的个体经济行为,可能面临三大风险:一是自然风险,指由于自然因素,如灾害、疾病等引起的风险;二是社会风险,由于个人或团体在社会上的行为,如偷盗、战争、动乱等引起的风险;三是经营风险,指个体在经济活动中,因经营管理不善或市场供求因素变化引起的风险。如果个体经济风险普遍累积或连锁反应到一定程度,宏观经济均衡遭到破坏、经济运行不稳定、可持续性变差,个体经济风险就(可能)转化为公共经济风险。公共经济风险无法由单个市场主体防范与化解,必须通过多主体的联合治理加以解决。因此,把个体经济风险控制在合理限度之内,防止个体经济风险向公共经济风险转化,是经济治理的逻辑基础,也是出发点和落脚点。

  反过来说,经济治理存在的合理性,也来自于公共经济风险。第一,经济治理以防范和化解公共经济风险为目标。社会主体通过联合行动“治理”经济的根本目标,就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经济治理“天生”具有应对公共经济风险的属性。第二,经济治理行为的“联合性”提高了风险应对水平。集体决策和联合执行汇聚了更多的社会智力和力量,较之以往的政府单独决策和单独执行,决策更科学、执行更有力,在最大程度上调动了社会主体的积极性,提高了风险应对水平。第三,风险应对效果在“治理”框架下由集体认定。对公共经济风险程度的感知,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社会成员的集体意识,由于经济治理吸收了社会各方参与,因此治理成效自然也会被大多数社会主体所接受。

  三、经济治理的支撑体系

  经济治理需要四大支撑: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依法行政、既不“越位”亦不“缺位”的政府;平等竞争、规范运作、充满活力的企业;权责明确、沟通顺畅的协作机制。

  第一,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市场。现代市场体系是由各种相对独立的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所形成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包括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等商品市场,以及资金、劳动力、房地产、技术、产权等要素市场。良好的经济治理必须借助于完整的市场体系,才能有效配置资源。产权保护制度是市场交易的基础,国家有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并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义务。

  第二,依法行政、既不“越位”亦不“缺位”的政府。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政府,是实行有效经济治理的关键。政府应实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具备较高的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政府决策应于法有据,公务员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更多地通过制度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较强的法律,而不是时效性较强的宏观调控政策治理经济。在此基础上,政府着力发挥对经济活动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加强宏观性、综合性、战略性问题研究,强化政府对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的制定和实施。

  第三,平等竞争、规范运作、充满活力的企业。经济治理的微观基础是千千万万能够参与平等竞争的合格市场主体。具有经济行为能力的企业,应该为自身的经济决策承担风险,以市场化方式获取资本、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健全完善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具备充沛的内生发展动力和活力。

  第四,权责明确、沟通顺畅的协作机制。经济治理要形成以公共权力为核心的多元治理格局,使各种治理主体既有合理的分工,又能形成统一的合力。体制方面应建立分工合理、权责匹配,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架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组织。机制方面应加强治理主体的沟通、合作、整合,建立互信、厘清权责、强化监督,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

  四、经济治理的功能定位

  经济治理具有维护经济健康发展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两大功能。第一,经济治理讲求法治,法治的市场经济能够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的产权和合法权益,依法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将为所有市场主体创造权利、机会、规则平等的条件,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将在最大程度上激发企业、市场社会活力。如果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放得更开,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用得更好,经济将在规范、有序的轨道上持续运行。第二,经济治理内含着社会公平正义,平等和人权是公平正义的两个内核,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需要首先满足人的基本生存条件和基本能力,而这必须通过一系列经济活动实现。良好的经济治理保障了人的基本生存条件和基本能力养成,如基本营养、基本住房、基本医疗、基本教育、基本文化等,让社会成员在发展中处于起点公平、规则平等的状态。

  维护经济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最终有利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经济社会运行的健康、稳定、平衡,运行过程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以及资源配置、统一市场、抵御风险等功能作用的发挥,都关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良好的经济治理要求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些都有利于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纵观发达国家的经济治理,无一不是通过资源高效配置、市场灵敏反应、社会广泛参与、政府依法行政,进而推动建立现代化国家的。

  五、经济治理的评价标准

  经济治理水平有高低优劣之分。高水平的、优质的、有效的经济治理,应该是所有社会主体相互负责的经济治理,多元行动者协商、协议、协同基础上的经济治理,政府、市场、社会机制合作互补的经济治理,公共经济利益得到增进、公共经济秩序得到维护的经济治理。具体来讲,“善治”的标准应至少包括:第一,经济治理的民主化。公民成为国家所有者,能够通过合法的渠道直接或通过自己选举的代表间接参与经济决策、执行和监督等经济治理活动,拥有追究国家经济管理者责任的制度化手段。第二,经济治理的法治化。无论何种经济治理主体,都应纳入法治化轨道,合法、理性地开展治理活动。国家公共经济权力的运行也受到宪法和法律的约束限制,用规则和程序代替“人治”。第三,经济治理的文明化。治理中尽量少使用强制措施,避免独断专行、排斥和歧视,转而更多地通过对话协商沟通合作,激发社会主体潜能,谋求意见一致,将“治理”寓于服务之中,“以服务换服从”。第四,经济治理的科学化。治理主体拥有更多的自主性,履行各自职能的素质和水平不断提升,执政党和行政机关协调其他治理主体的能力,以及进行战略、政策规划的能力不断提高,治理主体互动行为的规则和程序的有效性不断增强。现代经济治理体系建立在政治与行政、政治与经济、咨询参谋与政治决断、国家与社会的相互分离和各类治理主体专业分工的基础上,同时政党、政府、法律、市场、社会等多元化的治理机制也得到充分发展,决策咨询系统高度发达。

  衡量经济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程度指标,一般使用“经济治理指数”,大致由公民表达与政府问责、经济稳定、政府效能、管制质量、法治以及控制腐败等六个指标构成。“善治”体现为更强的政府问责、更稳定的经济运行、更高的政府效能、更好的管制质量、更完善的法治以及更少的腐败。(作者系北京语言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