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
余彦
//www.workercn.cn2015-11-03来源:宁波日报
分享到:更多

  

  “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最主要的就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新常态下,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并阐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强调落实这些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这就彰显了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的战略思维。这些新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学习理解五中全会精神,首先要深刻领会贯穿“十三五”规划的新的发展理念,把握这些理念的深刻内涵和内在联系,自觉运用新理念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实现新的变革。

  一

  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创新寸步难行。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从前期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阶段,面临着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复杂形势。特别是土地资源短缺、人口增长压力、能源和水资源匮乏、环境及污染等难题的制约日益显现。这无疑是一场更加艰难、更加严峻,但也更有意义的挑战。同时也要看到,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所以,必须抓住历史机遇,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在创新中实现发展模式的升级换代,再闯出一条新路。

  可见,“十三五”时期,创新发展将成为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的关键驱动因素,是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全面发展的根本支撑和关键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全会强调,要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构建产业新体系,构建发展新体制,目的就是要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二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表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而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发展。对于当代中国来讲,坚持协调发展,就要坚持以宽广的胸怀把握全局,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以辩证的思维分析全局,顺势而为、因势利导;以系统的方法谋划全局,瞻前顾后、统筹安排。

  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一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关系,使稳妥推进城镇化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互相促进、相得益彰,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努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二是统筹区域发展就要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和产业合理布局,逐步形成东中西部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三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社会事业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四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五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三

  强调绿色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努力建设生态文明。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工业革命的进程中迟了一步,目前正处在工业化的初期或中期,仍然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走向富裕和保护生态环境、创造可持续发展基础的双重任务,这将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历史过程。比如,我国发展受到资源约束越来越明显,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上升到56.7%,重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也在快速上升,多年平均缺水量536亿立方米,2/3的城市缺水,110座城市严重缺水,耕地逼近18亿亩红线。这些都深刻地警示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强调可持续发展,重视加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但也有一些地方、一些领域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无节制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导致能源资源、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可以说这已成为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必须下大决心、花大气力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方式、能源结构、空间布局、生活方式,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这就要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抓好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任务的落实,切实把能源资源保障好,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四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今世界,开放包容、多元互鉴是主基调。在21世纪人类文明的大家园中,各国虽然历史、文化、制度各异,但都应该和谐相处、平等相待,都应该互尊互鉴、相互学习,摒弃一切傲慢和偏见。唯有如此,各国才能共同发展、共享繁荣。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大循环,主动有效地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走出了一条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的道路。在加快市场化进程、融入全球经济洪流的过程中,也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注入了持久动力。当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曲折,国际和地区热点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气候变化、重大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挑战仍很严峻。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迎难而上,化危为机。

  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要进一步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必须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进双向开放,支持沿海地区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培育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和经济区,提高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水平。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五

  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果我们的发展不能回应人民的期待,不能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样的发展就失去了意义,也不可能持续。

  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就要求进一步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人口均衡发展。要看到,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工作时指出,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五中全会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就是直接奔着当下的问题去的,体现出鲜明的问题导向。这些新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让我们坚持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更加科学有力地推进“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者为北京学者)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