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如何推进安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汪建华 常伟
//www.workercn.cn2016-03-29来源:安徽日报
分享到:更多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已经公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该文件的一大亮点和创新。从供给侧视角来看,安徽农业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从吃饱到现在要求绿色化、有机化,供求不匹配,结构性矛盾较突出,农产品加工、深加工等发展滞后,难以满足相关需求。二是随着安徽工业化进入中后期,农业生产成本急剧攀升,农业生产效益逐渐下降,并形成了投入越大、产量越高、亏损越多的怪圈。三是由于农民工外出和人口老龄化,安徽农业劳动力无论文化素质还是劳动能力,均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这表明,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已成为安徽“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安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

  一要立足结构矛盾,在调优结构上发力。结构调整应适应市场需求,市场是供需双方平衡的晴雨表和调节器。过去较长时期农业发展过于追求产量的增长,忽视了生产与消费、产品与市场的衔接,对于品种、品质和品牌建设重视不够,致使“想卖的卖不掉,想买的买不到”。安徽是农业大省和粮食生产大省,但本省市场上的面粉、大米、食用油、蔬菜等多是其他省份的优质产品,这说明安徽农业还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问题。这就需要按照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品种结构、品质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循环结构和农业生产区域结构。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抓好禽畜、果蔬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使结构、产业、产品、业态不断适应市场消费需求。

  二要立足提升质量,在培育品牌上发力。品牌少、品牌小、品牌不响也是安徽农业供给侧的短板,品质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安徽农业品牌建设。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通过政策扶持,严格生产管理,严格产品认证,严格证后监管,加快农业生产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推动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同时要加强品牌和质量安全监管,实现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全覆盖,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建立健全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实施农产品“身份证”计划,建立健全“黑名单”制度,让质量成为供给侧的安全防线。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安徽产品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加强品牌培育。以品牌农产品为重点,以区域公共品牌为统领,将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砀山酥梨等打造成世界级农产品品牌,将安徽大米、畜禽产品、水产品、蔬菜等打造成有较大影响力的皖字号知名品牌。

  三要立足绿色发展,在打造生态农业上发力。绿色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加强农业生态资源的保护和修复,推进农业污染治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循环农业,推进生态、生产、生活一体化,是安徽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继续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加强农业种质资源的保护,加强农业水土保护和耕地质量的提升。要积极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推进畜禽粪便循环利用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推进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促进传统农业改造升级,着力推进粮食生产绿色发展、畜牧业低碳循环、渔业健康养殖、特色产业绿色提升、功能性农业绿色拓展等科技攻关活动,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以新布局、新业态、新产品和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新发展,打造安徽农业新的供给侧。

  四要立足精深加工和产业融合,在拓展市场上发力。农业产业化发展为现代农业增添了新的动力,但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小、产业杂、产品粗、品牌弱、市场占有率低、效益差的情况仍普遍存在。应立足市场需求,以延伸产业链、价值链为重点,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使之走上小而精、大而强、市场大、价格高的新路子。要抓住供给侧改革的机遇,以农产品加工专业化、精细化、高端化和市场化为主题,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动力,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积极发展农畜产品精细化加工产业,围绕人们消费需求升级,研发新产品。着眼于现代农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的新要求,推动农业多功能拓展,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健康农业、快乐农业,使农业成为人们追求幸福的供给产业。

  五要立足创新机制,在改革创新上发力。创新型体制机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继续培育新型农民,大力培育以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联合体、龙头企业等为主的新型经营主体,形成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的生力军。不断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精细化管理和精准化施策,构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运行机制。大力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农村金融改革和农业农村保险业的发展,探索和建立农业资源配置、农民多渠道增收、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农业多渠道投入、农业风险有效防控的市场化新机制。积极推进外向型农业发展,进一步深化和推动农业开放发展,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企业走出去,在国外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步形成安徽农业国际化的新渠道、新机制和新态势。

  六要立足夯实基础,在补齐农业短板上发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问题的关键是基础缺失和短板制约问题,必须从基础设施建设上发力。要继续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安徽现有农田质量不高,已建高标准农田比例偏低,要紧紧抓住耕地质量、水利及农电配套设施、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等重点,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以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以及农作物秸秆还田和循环利用为着力点,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技推广与服务,把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推广放在第一位,形成多元化多功能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提升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多举措推动农业信息服务、农村宽带入村、农村电商、快递村村通等重大工程的实施,夯实农村消费快捷通达的基础。进一步加快农村市场建设,用专业化经营、物流配送、电商快递等现代化的商业理念和方式,全面改造和提升农村市场,让供给侧和消费端得到有效对接。

  二、推进安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处理好三对关系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促进农业生产力与农业生产关系相适应,培育和发展新的生产力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农业有效供给与需求匹配的新途径。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应注意把握和处理好如下关系:

  一是处理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农业转型升级的关系。 “十二五”期间,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与新技术推广,修复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等,相关举措已收到明显成效,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奠定了基础。 “十三五”是我国农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应从原来主要依靠资源消耗、投资增加、追求数量增长,转到主要依靠科技加投入、追求质量提升和效益提高上来。应着眼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抓住供给侧改革赋予的机遇,进一步推动农业加快转型升级。

  二是处理好改革主体与政府推动的关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旨是加速推进农业资源基础配置方式的市场化。农业市场化的主体是企业、农民以及正在成长的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而政府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职业教育以及农业科技等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能动作用和政府的引导推动作用,正确处理好改革主体与政府推动的关系,不断为改革增添活力,实现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效益最大化。

  三是处理好顶层设计与群众创新的关系。要把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结合起来,把方向引导与群众意愿结合起来,走尊重群众创造的路子,在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开。坚持顶层设计与群众创造相结合,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及时了解改革推进情况,针对具体问题分类加以指导,有序推进改革。通过改革,真正实现减少农业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农业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作者单位:安徽省农委、安徽大学农研院)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