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补短板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黄泰岩
//www.workercn.cn2016-04-27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发展目的。为了达到共享的目的,中央提出“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这一重大战略是我们对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如何实现全面小康认识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补短板的经济性质

  补短板,从理论上讲,通常直接想到的基本原理就是木桶定律或短板效应,即木桶盛水量的多少是由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的。按此原理,补短板改变的是水的数量,并不改变水的性质,以此来解释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补短板是不够的。因为我们的补短板不仅要增加经济总量,而且还要经济的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这就意味着补短板是我国经济从量到质的全面提升,是经济社会质的根本性变化:

  第一,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来看,我国要实现的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是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小康,是共同走向富裕的小康,但2015年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仍高达0.46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2.73倍,东部人均GDP是中西部人均GDP的1.7~1.8倍,按我国现行标准,至2014年底还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因此,补低收入群体的短板,补农民收入的短板,特别是补贫困人口脱贫的短板,确保到2020年全体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向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转型。

  第二,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来看,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全世界先后有101个经济体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但到2008年为止,只有13个经济体成功进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根据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典型经济体的发展经验,要实现成功跨越,必须使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从低端迈上中高端。补技术创新的短板,补农业现代化的短板,补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战略性产业的短板,补服务业的短板,将是我国从中高收入经济体向高收入经济体的根本转型。

  第三,从全面深化改革来看,到2020年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容易改的已经改完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因此,补短板应该是补重点领域改革的短板,补关键环节改革的短板。

  综上,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补短板,表现出两大基本特征:

  一是通过补短板推进经济转型和体制转型,实现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历史跨越,顺利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并为完成第二个百年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必须把补短板提高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认识。

  二是补短板是补经济转型和体制转型的短板。因此,对什么是我国经济要补的短板,必须置于国家宏观经济甚至全球经济的层面加以认识和认定。否则,从各省市各地区各自局部层面认定的短板,可能不是真正的短板;各省市各地区各补各的短板,就会出现新的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形成新的产能过剩。

  二、补短板的理论逻辑

  为什么要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补短板?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弄清补短板背后的政治经济学原理。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依据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组合会依据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公平与效率的制度安排上经历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提高效率→“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阶段性演进。

  纵观公平与效率关系组合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两个方向:一是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主要是强调通过拉开收入差距来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二是进入新世纪后,开始转向逐步强调更加注重公平,要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朝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近几年,随着我国强调更加注重公平,居民收入差距逐年缩小。然而基尼系数虽然到2015年下降到0.462,但仍是世界上偏高的国家。这不仅会阻碍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而且还不利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因此,今天我国强调补短板,就是要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下更加注重公平,重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组合。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将主要依靠增进公平激发全体人民的创新活力,形成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这主要体现在:一是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创新的主体是人民,这就需要增进机会公平与分配公平,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格局;二是发展根本上要靠改革开放,而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来自人民的支持和参与,这就需要增进公平,使全体人民分享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三是经济发展从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转向主要依靠消费拉动,而消费的增长来自于全体人民收入的增长,以及对未来的良好预期和安全感的获得,这就需要增进公平,不断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和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因此,在新旧动力转换的经济发展新阶段,补短板的核心或关键是补公平的短板。

  三、补短板的体制设计

  体制设计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而言,就是必须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这一基本原则下,对具体领域的市场与政府组合关系,要依据具体领域的具体情况进行配置。

  要设计补短板领域市场与政府的组合关系,首先需要弄清楚短板形成的原因。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传统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而改革的推进过程就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扩大和强化的过程,虽然目前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还需要继续深化改革以增强市场的作用,但就经济体制的整体而言,市场已经在对资源配置发挥着重要作用了。经过30多年经济快速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短板,就其基本性质而言,应该属于市场做不了或市场做不好的领域。因此,补短板的体制设计就总体而言,需要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

  在补短板中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重点就是解决政府的缺位和不到位问题。解决政府作用的缺位,一是要补提供公共服务的位,不仅要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的量,而且还要推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二是要补提供社会保障的位,织密织牢社会安全网。

  解决政府作用不到位,一是要强化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约束性,如在“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中,凡是约束性的指标都是需要补短板的指标,比如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和资源环境的各项指标;二是要强化政府政策的执行力度,如为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扶贫脱贫任务,各级政府都立下了军令状,不惜用行政手段强化执行。

  四、补短板的思路转换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为了提高经济效率,通常应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通过国际贸易分工或构建分工协作网络规避各自的比较劣势,推进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理应遵循比较优势原理扬长避短,但为什么不“避短”而要“补短”呢?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依据资源的流动性和可获取性,可以将短板分为两类:可置换的短板和不可置换的短板。对这两类不同的短板,补的途径和方式也不同。

  可置换的短板,就是可以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通常情况下这类短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自动解决,无须专门强调补短板:一是通过兼并收购的方式用别人的长板置换自己的短板,如通过收购世界矿山资源补我国的资源短板;通过进口粮食补土地和水资源短板等;二是通过合资合作形成强强联合,如组建中外合资公司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

  不可置换的短板,就是不管采取什么方式都不可能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补这类短板,比较优势理论是失效的,只能依靠自力更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整合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弥补了经济发展面临的资金、管理、技术、资源、市场等一系列短板,实现了30多年近10%的快速增长,创造了经济发展的“中国奇迹”。但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提升,一方面我国整合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规模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进一步发展所要实现的全面小康、经济转型和体制转型必须依靠自己来解决。因此,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短板,主要是不可置换的短板,补短板的思路需要适时地从以往发挥比较优势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转向主要依靠自力更生补短板。

  依据上述思路补短板,就需要:一是创新宏观调控体制机制,从大水漫灌转向定向调控、精准调控,切实补低收入群体的短板,特别是补贫困人口脱贫的短板,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二是创新技术进步的路径,一方面走以我为主,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整合全球资源实现自主创新,另一方面发挥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整合产官学研用等各方力量进行协同自主创新,提高技术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助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三是创新经济体制改革方式,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在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全面深化改革中,构建成熟定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