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军民深度融合打造全面创新“四川品牌”
袁志杰
//www.workercn.cn2016-09-21来源:四川日报
分享到:更多

  

  民融合发展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必由之路。

  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党中央长期探索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四川是西部经济大省、人才大省和科教资源大省,也是国家军工产业和军民融合高技术重要的战略基地,具备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独特优势和良好基础。抢抓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历史性机遇,把加速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抓紧抓实抓好,是立足省情实际,植根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全面创新“四川品牌”的主动选择,对驱动产业转型发展,加快建设经济强省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主要问题

  四川和全国一样,军民融合发展刚进入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过渡阶段,还有许多矛盾问题需要破解。

  管理体制有壁垒。主要表现在:“民参军”市场门禁较严、准入门槛过高,程序仍然繁杂:“军转民”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军地信息不对称,交流不通畅;不少制度政策已经失准、过时等。这些问题,表面上看,是体制的“弹簧门”、机制的“磨砂门”、政策的“变形门”现象,实质上,是军民融合缺乏顶层设计、统筹协调,还存在政策保障。

  资源整合有障碍。军地发展格局仍属二元结构,军民两用资源难以实现开放共享和按需流通,甚至造成重复配置和浪费。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缺乏整合,目前,我省可军民两用的重大实验、检测等技术装备存在一定程度的闲置率;人才技术资源缺乏有效整合,一些高端核心技术人才未实现与企业利益绑定,造成人才引进、留用难等;资本投入缺乏整合,各类资本难以实现跨军地、跨区域、跨行业配置,资本支持创新的合力还未形成。这些问题表明,当前军民融合资源还没有实现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深度融合和潜能释放,根源在于,缺少军队、政府、市场三方联动、充分发挥各自作用的资源配置方式。

  成果转化欠通畅。实现市场供需对接、创新资源共享、产学研用协同,是实现成果转化的必然要求。当前,军民融合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顺畅,主要原因有:缺转化权,相当数量国有大型军工企业在成果处置、转化投融资上受限较多,成果存量约为已转化量的2—3倍;缺转化主体,一些企业发展方式粗放,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意愿不强、动力不足;缺转化中介,转化中介服务机构普遍规模小、功能单一、专业化程度不高、服务手段落后,转化中介服务体系不完善,导致军民融合供需对接失准,成果转化率低。

  产业规模受限制。从企业看,我省部分军工企业不同程度存在着设备老化、人才流失等情况,在品牌意识、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方面能力不足,尚未实现产业规模化效应。从区域看,产业同构化现象也较突出,成都和绵阳两个军工城市均将航空、航天、核能、电子产业作为融合发展重点,尚未形成产业互补、错位发展的协同格局。

  国外值得借鉴的军民融合发展经验

  近些年来,欧美主要发达国家极为重视把国防和军事需求融入国家建设总体布局,在实现军民兼容发展方面取得了有益经验,可以为我所用。

  美国以法治方式促进军民一体化的思路和做法值得借鉴。美国政府认为,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必须有一套法规政策作保障。为此,专门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军民一体化政策的法律条款,并编入《美国法典》。之后,又先后出台《国防授权法》《国防生产法》《国防工业技术转轨、再投资和转移法》《国防采办精简法案》等,通过法律手段,把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总体要求,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确定下来。建立了协调国防发展和社会经济建设之间关系的统一机构“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负责和管理军民融合科技计划。

  美国培育开放型军民融合产业链的思路和做法值得借鉴。美国的军民融合,走的是开放型和社会化道路,大多数企业都是军民融合型企业。据统计,目前美国军事专用技术比重不到15%,军民通用技术超过80%,军队信息化建设80%以上的技术来自于民用信息系统,这也是美国保持军事优势和综合国力全球领先的重要因素。

  俄罗斯以市场导向建立军民融合载体的思路和做法值得借鉴。俄罗斯促进国防工业军民融合的核心举措,就是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军民联合集团。以市场需求为牵引,联合军工研究所、企业,再加上金融、贸易等集团,成立集科研、设计、试验、生产、销售和融资等紧密结合为一体的金融工业集团。这类集团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实行市场化导向和专业化生产,基础设施、科技成果、人才资金完全开放共享,最大限度提升军民融合程度和效能,既能履行承担武器研制计划、生产科技含量高的军品任务,又能在国内外市场上开展两用技术产品竞争、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最终实现军品与民品的双向互惠互利。

  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速军民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必须在技术融合、人才融合、产业融合上实现突破,在更大领域、更高层次,拓展军民融合发展的新空间。

  建立军民融合发展统筹协同机制。设立军民融合战略发展智库和专项基金,为军民深度融合、长远发展提供智力、资金支持。建立军民两用资源数据库,探索建立军工科技资源使用和服务价格补偿机制,推动军工和民用资源相互开放和双向服务。建立“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战略高级实验室”,作为我省军民融合改革试验的全新平台,实行“订单式”技术研发和产品研发,“组合式”资源配置和产业集成,进行军民产业双向转化、互动升级的相关试验和探索。

  深化国防科研院所和军工企业改革。支持国有军工企业深化股份制改革,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军工企业上市和军工资产注入上市公司,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军工企业改组改制。支持军工企业放宽投资决策权,允许其自主决定参股、控股民口企业。支持军工企业建立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军工独立董事制度,开展军工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去行政化”改革。支持国防军工单位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引导部分应用研究类和工程开发类研究院所向企业化转制。

  完善军民融合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制定军工核心保密标准,完善国防资产、知识产权定期清查和解密制度。可依托绵阳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建立国防知识产权转化应用平台,面向全国开展军民两用技术发布和交易。制定军民两用技术标准和“民参军”技术标准,简化“民参军”审批,允许民口企业以备案方式自主研发军工产品,建立民口单位参与军工科技创新的奖励机制。

  构建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发展体系。强化与央属军工集团战略合作,集中承接国家重点科研院所、重大专项和大型军民融合企业,在成德绵统筹错位布局军民融合集中发展区、科学新城、核动力新城、航空新城、空气动力新城等重点区域,支持军民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落地,形成我省新的增长点。依托重点军工院所和企业,建设一批特色军民融合产业研发中心、技术转移中心、产业孵化中心、产业园区、中试基地等作为核心载体,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军民融合产业体系,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业集群。

  开展军民深度融合发展试点。在具备高端核心竞争力的科研院所,开展自主实现军工技术转化为民用产业的试点。在核心技术能力和资源分别聚集于民用平台和军工平台的军工企业,开展自主实现“民哺军”和“军转民”创新产业的试点。在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民营企业,通过政策给予和财政扶持,探索突破技术壁垒,获取军工资质,实现“民参军”产业发展的试点。探索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权改革与科研单位、科技人员成果转化挂钩的分配制度改革。开展混合所有制、员工持股、选聘职业经理人、量化股权和参股、持股以及免征个人所得税试点等。

  营造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政策环境。推动国家制定出台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法律法规,从法制层面固化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观念、理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加快制定我省能有效促进高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发展、园区建设的相关政策,形成统一规范、配套有序、系统优质的政策环境。加快制定军民融合发展的财税激励政策,落实好军民融合领域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快构建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人才政策体系。(作者单位:省委政策研究室)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