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哭声”不能有,“骂声”亦堪忧
邱石
//www.workercn.cn2015-01-08来源:广西日报
分享到:更多

  

  “宁听骂声,不听哭声”,本是安全生产领域一个常见的口号,其意是说,为了确保安全、不出问题,宁愿管理再严格一些,监督再严厉一些,哪怕被骂也值得。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和敢于担当的精神,当然值得鼓励和提倡。然而,一段时间以来,部分领导干部忽视了前提条件,模糊了适用范围,把奉行“宁听骂声,不听哭声”当作工作信条和行事准则,看似义正词严,实则经不起谨慎推敲和细致琢磨,需要引起重视和警惕。

  首先,“宁听骂声,不听哭声”,说明遇事不与群众沟通、不和群众商量,自以为是,独断专行,工作得不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反映了部分领导干部居高临下、唯我独尊的心态,暴露出一些干部工作方法简单、主观武断、态度生硬、作风粗暴等问题,存在“官僚主义”作风之嫌。群众嘴上有微词,说明心中有怨气。这种“骂声”要不得,轻则导致工作推进困难,重则破坏党群干群关系、损害党和政府威信、影响社会和谐及事业发展,长此以往,甚至会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唯有多一份尊重、少一点傲慢,才会赢得更多理解和包容、减少不满和纷争;增加些沟通协商、减少些强制命令,就会多一缕阳光,少一丝阴霾。

  其次,倘若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长远发展问题上,对群众意见置之不理,对社会诉求置若罔闻,对百姓利益麻木不仁,大事小事“一句话”,决策拍板“一言堂”,群众意见很大,甚至背后“骂娘”。这种对群众利益漠视的态度,极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多些理性倾听,少一点专横霸道,多一份人性关怀、少一些管控压制。如此,方能避免消极对抗情绪和“结构性社会怨恨”的产生与蔓延。群众理解了、满意了,“哭声”自然销声匿迹,“骂声”也就戛然而止。

  再次,全面深化改革要求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穿透阶层固化的壁垒,必然会触动部分人的“奶酪”,触犯既得利益者的神经,引来非议、招致“骂声”不可避免。这些“骂声”,其实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对改革进行蓄意扭曲的乱符杂音,其本质是腐败分子和既得利益集团负隅顽抗、伺机反扑的体现。面对这种“骂声”,我们万不可充耳不闻、熟视无睹。如果不旗帜鲜明地坚决反对,不理直气壮地及时制止和加以批驳,任由其肆意传播、倒行逆施,那么势必会给人们造成思想认识的困惑和混乱,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力和渗透力造成严重干扰,既不利于社会共识的形成,也不利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

  由此可见,“哭声”不能有,“骂声”亦堪忧。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面临的形势和环境十分复杂,各种风险和困扰陡增。面对“骂声”,我们应该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既要理性面对,保持平常心,又要高度警觉,严加防范,保持警惕性。如果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强调“宁听骂声,不听哭声”,忽视对“骂声”的根源挖掘和内在分析,那么法治秩序就无法得到有效维护,社会正气得不到弘扬,社会公正就难以实现,人民利益就得不到根本保障。

  因此,“宁听骂声,不听哭声”须慎言。没有“哭声”、消除“骂声”,应该成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新常态。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