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本报评论员
//www.workercn.cn2015-02-15来源:经济日报
分享到:更多

  

  经过30多年的扶贫开发,福建省福鼎市赤溪村实现了从赤贫到小康的转变。这不仅是闽东地区干部群众自力更生、摆脱贫困的生动缩影,也是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成就的突出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成果累累、世界瞩目,积累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但“战贫困”、“斩穷根”的征程仍然任重道远。按照国际扶贫标准测算,我国贫困人口已减少了6.6亿,但目前还有近1亿贫困群众,集中分布在生产生活条件差、自然灾害多、基础设施落后的连片特困地区,有的吃水难、行路难,有的用电难、上学难,有的就医难、贷款难,每个难题都直接关系到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都是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掣肘之患”。

  难啃的脱贫“硬骨头”必须啃下来。“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能否加快贫困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必须把扶贫开发工作提高到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高度上理解、推进。

  一要讲方法。要创新体制机制,把扶贫资源、措施精确瞄准特定人口、具体对象,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注意总结研究不同类型贫困地区的脱贫经验,甚至一村一方案,切忌工作内容大而化之、扶贫资源“撒胡椒面”;还应发动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向贫困宣战,增强其自身造血功能。

  二要见实效。扶贫开发不是面子工程,既不能口惠实不至,也不能用平均数掩盖大多数,必须注重实效,既关心统计数据,也关心群众的实际感受。

  三要顾全局。目前,经济进入新常态,社会进入新阶段,要将扶贫开发工作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各方支持与贫困群众自身努力相结合,充分调动社会各界资源,全方位建设贫困地区。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全国人民共同的富裕才是真富裕,只有各族人民共同的小康才是真小康。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广大党员干部都应具备时不我待的担当精神,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推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