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应重视犯罪预防理论有效性检视
付鑫鑫
//www.workercn.cn2015-06-11来源:文汇报
分享到:更多

  

    “预防犯罪是人生大计,安全才是最大的国计民生。”日前在沪举行的第二届犯罪学论坛上,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牧如是说。

    本届犯罪学论坛的主题为“犯罪预防理论有效性的检视与推进”,由中国犯罪学学会预防犯罪专业委员会和上海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共同举办。论坛主要围绕三项议题开展:犯罪预防理论的本土化检视与发展研究、犯罪预防策略体系有效性的检视与推进、犯罪预防实务研究。

    探索用大数据防控犯罪上海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岳平教授指出,与成熟的犯罪原因理论体系相比,犯罪预防理论松散、庞杂,其应用性模糊,策略体系匮乏,尤其在犯罪治理模式的建构上,犯罪治理模式与理论经常脱节、冲突,甚至出现“孤舟效应”,这也是我国历次展开的犯罪治理模式在学理甚至法理上屡遭诟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重视对犯罪预防理论有效性的检视,是犯罪学发展的新进程。”岳平说。

    中国政法大学皮艺军教授则提出:“德止于私,法治无望。”在他看来,传统的私德具有闭锁、律己、规训和排异等功能,然而,这些功能与“互联网+”时代所具有的开放性、自主性、多元性和功利性等互相冲突。现代性,导致了传统私德的变异。而变异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社会失范、强烈的功利主义倾向、个人失去自律能力、诚信丧失、共生观念薄弱等。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院长柳林教授,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揭示了大数据条件下的犯罪防控问题,这里的大数据包括视频监控、历史犯罪数据、犯罪嫌疑人数据以及手机基站数据、GPS定位、交通路网等等,样本来自美国、香港、澳门和广东等地。他说:“尽管我们获取这些数据的过程非常艰难,但通过分析数据得出来的结论,相信对犯罪预防理论体系架构和实务操作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预防流动人口犯罪成热点论坛上,另一热议话题则是流动人口的犯罪预防问题。天津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于阳认为,对于我国转型时期的弱势群体犯罪,特别在预防和降低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犯罪中,社会支持理论具有缓冲器的功能。社会支持可以培养人的利他观念或行为,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方向。同时,社会支持也是社会控制有效性的前提条件,可以减少犯罪的可能性。他说:“从具体措施来说,在改革现有户籍制度、强化政府职能、加强普法宣传等方面大有可为。”

    未成年人犯罪在世界范围内被称为继毒品犯罪、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公害。近些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有明显上升趋势,呈现出低龄化、成人化、智能化、暴力化、残忍化、团伙化等特征。北京警察学院侦查系副主任蒋丽华强调:“社会环境、家庭管理以及学校教育都是保障外来务工子女健康成长的必要因素,几道防线紧密集合起来,才能树立起韧性的屏障。”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