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医者仁心“向上向善”好青年苏佳灿的从医报国路
//www.workercn.cn2015-06-19来源:中国青年网
分享到:更多

  

  20年前从福建走出的理科学霸,选择了一条从军报国路。20年过去了,他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全能手”。披上绿军装,他克服严重高原反应吸氧为患者手术,是共和国坚定铁血卫士;走进实验室,他积极研发中国老百姓用得起的生物材料,是医学前沿科技的探索者;站上三尺讲台,他首创起承转合教学法拿遍各种教学奖项,是学生心中的金牌名师。

苏佳灿在汶川抗震救灾现场。苏佳灿供图

  他头顶军人、医生、教师、科学家的称号,他就是“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上海市第十七届十大杰出青年”、“总后十大爱军精武标兵”,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创伤骨科副主任苏佳灿。

  勤奋苦读源于军医梦想

  出身在中医世家的苏佳灿从小立志当一名医生,从5岁开始,父亲就让他每天早中晚背诵《中药汤剂》背不下来不允许他吃饭。6岁时,偶然一次机会让他遇到了解放军叔叔就地扎营,从此“军人”的梦想在他脑海里扎根。

  在高考时,他的成绩超过清华北大分数线4、50分却没有选择清华、北大,而是背上行囊一个人来到了黄浦江畔的军医成长的摇篮——第二军医大学。大学五年为了学业他读了大约十米厚的书,一有时间就泡图书馆,最终以综合成绩第一名被保送。

  为了实现将来可以救助更多战士的梦想,他选择了创伤骨科专业,又因骨科生物力学研究方兴未艾,为了获得更多生物力学的前沿知识,苏佳灿骑着自行车到同济大学生命科学院参加研究生课程。每天骑行40分钟,每周四个来回,就这样,他坚持了将近五年的时光,直到到博士论文完成。还成功撰写了国内乃至全球第一部《人体骨骼数字模型仿真学》,构建了国内第一个人体骨骼数字模型库。

  图书出版之前,苏佳灿带着初稿,分别到重庆、天津和北京找当时国内四位骨科权威专家审阅。卢世壁院士、王正国院士、郭世帗教授看过之后都赞赏不已,欣然题辞。85岁高龄的中国创伤骨科奠基人王亦璁教授主动为苏佳灿撰写序言,并在苏佳灿博士毕业时亲自飞到上海担任他的答辩委员会主席。

苏佳灿为病人诊治。苏佳灿供图

  这部书也不负众望,被钟世镇院士定位为物理人计划的主要代表作。这无疑是对一个孜孜以求科学真谛的研究生最大的褒奖。

  扎根临床 16年坚守救死与扶伤

  “20年前,当我面对人生一次重要选择,在救死扶伤和献身国防精神感召下,我毅然选择了第二军医大学,只为穿上橄榄绿,穿上白大褂,成为一名服务军民的人民军医。”20年过去了,苏佳灿实现了成为人民军医的梦想,留下了近1万例的手术、近10万人次门诊的成绩单。

通过x光片苏佳灿(左二)为前来求医的人分析病情。苏佳灿供图

  11年前苏佳灿毕业留在了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工作。一个凌晨,急诊室来了一位非常“惊悚”的病人。一位来自江苏的小伙子。他在骑摩托车去朋友家途中发生意外,一根钢筋从他的右腹股沟中部戳入,自右臀部肛门旁穿出,他被牢牢钉在了螺纹钢筋上,无法动弹,就犹如糖葫芦串最中间的那颗糖葫芦,现场十分惨烈,消防人员只能用电焊通过高温切断钢筋救下他。从江苏盐城到上海,300多公里的路程,沿途没有一家医院敢接诊,这个28岁的小伙子被三次推进手术室,又三次被推出手术室,来到长海医院找到苏佳灿问:“医生,我还有救吗”,苏佳灿看完后说:“没事儿,你到了长海医院就有救。”

  “当时我正好担任住院总医生,看到患者的情况,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我,想也没想就立即安排了手术。”经过术前非常周密的全院会诊,对于可能出现的危险以及如何防范都提前推演。经过多科联合、10多个小时的奋战,终于把患者身体里的那段近一米的钢筋完整地取了出来,一条年轻的生命保住了。

1 2 共2页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