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以精准扶贫为契机 夯实稳定脱贫基础
李有发
//www.workercn.cn2015-07-24来源:甘肃日报
分享到:更多

  

  甘肃省贫困人口集中的区域具有基础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的高度重叠性,返贫现象普遍,脱贫的稳定性较差。目前,要以精准扶贫为契机,不断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基础。

  以基础设施建设和致富产业培育为核心,催生稳定脱贫的内生动力。一是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扶贫资金和资源投入力度。要瞄准制约贫困地区稳定脱贫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条件,以增强贫困地区稳定脱贫能力为重点,建立健全扶贫开发的资源动员机制。将扶贫资金和资源配置到能够从整体上推动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改善的项目上,因地制宜实施贫困地区乡村道路、基本农田、水、电、房屋、信息、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现扶贫一个区域,促进一个贫困区域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条件整体得到改善。二是着力培育致富产业。精准扶贫要把为贫困地区、贫困村户谋划致富产业思路、找准富民产业作为突破口,坚持精准扶贫与转变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方式深度融合,加快制定贫困村、贫困户发展致富产业的多元支持政策体系,重点完善支持贫困人口发展致富产业的金融支持政策,采取普惠和特惠相结合致富产业培育方式,将产业发展资金优先配置到具有特色优势致富产业领域,将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优先向贫困地区倾斜,大力推进贫困地区“一县一业”产业对接和“一村一品”致富产业培育。

  以社会保障为依托,构建稳定脱贫的社会支撑体系。一是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扶贫和防止返贫的重要手段,不断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充分发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扶贫兜底作用。二是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完善的社会救助制度包括经济救助、法律救助、人文精神救助和教育救助等,要对因各种因素导致的贫困和返贫人口给予相应的社会救助,重点加大对家庭负担重、脱贫致富难度大的残疾人和重特大疾病患者的救助力度。三是进一步完善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重点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医疗救助制度,对贫困人口实行特殊的医疗救助保障,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四是逐步建立贫困地区农村房屋自然灾害保险制度。在不断完善贫困人口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应根据贫困地区自然灾害实际,结合其他支农惠农政策,积极稳步推进农房保险工作,对受灾困难家庭、分散供养五保户、农村低保户和重点优抚对象等给予重点参保补助。

  以增强扶贫措施的协同性为突破口,形成稳定脱贫的合力。一是以全局思维、系统思维实施精准扶贫。要破除就扶贫而扶贫的思维定势,要立足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贫困人口的实际,将精准扶贫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对稳定脱贫的支撑能力。既要突出各种扶贫措施的精准性,又要强化经济社会发展对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精准支撑作用。二是增强扶贫资源和手段的协同性。在精准扶贫过程中,一方面要增强扶贫措施的针对性,根据贫困人口的贫困状态和致富需求,增强各种扶贫手段之间的协同性,不论是经济扶贫,还是文化扶贫、教育扶贫等多元扶贫措施,最终的成效必须体现在从根本上催生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致富的本领上,体现在致富产业的形成和效益上,体现在贫困农户收入的稳定增长上。另一方面,要增强扶贫与贫困人口自我脱贫之间的协同性,注重发挥各种扶贫措施在引导贫困人口积极自我脱贫致富方面的功能,引导贫困人口利用精准扶贫的有利机遇,奋发图强,用自己的智慧头脑和勤劳双手改变贫困面貌。三是增强政府、市场、社会力量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的协同性。要立足于促进贫困人口整体稳定脱贫的实际需要,确立大扶贫的理念,整合政府、市场、社会领域的扶贫资源,合理配置扶贫开发资源,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机制,既要拓展扶贫资源,又要合理使用扶贫资源,形成精准扶贫的合力。

  以贫困程度和致富需求为依据,提高稳定脱贫的精准性。一是对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人口和不具备自我发展能力与自我脱贫条件的人口,如残疾人、特困家庭、五保户等,要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提高社会保障标准等手段,解决其基本生活问题,使绝对贫困人口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需求得到全面保障。二是对处于相对贫困状态的人口,在对他们提供各种社会保障的基础上,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自我积累和脱贫致富能力为重点,应通过文化扶贫、教育扶贫、技术扶贫等多元扶贫方式,帮助这部分贫困人口通过致富能力的提升,积极培育和开发致富产业、增加致富门路。尤其重要的是,对于处于相对贫困状态人口来说,人穷穷一时,智穷穷一世。必须加大以职业技术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扶贫力度,防止贫困的代际转移。三是对于因各种因素导致的返贫人口,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返贫人口的不同的致富需求,在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扶贫措施。从我省返贫情况分析,既有因灾、因病、因学、因婚返贫问题,也有劳动力短缺、缺乏致富技能、农业产业结构传统等因素造成返贫的问题,既有返贫程度深、频率高的问题,也有返贫地域集中的问题。必须针对不同类型的返贫问题,建立起与返贫类型相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和专项社会救助制度,要把防止返贫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统筹谋划,因地制宜地建立自然、经济、社会之间良性循环机制,使贫困地区自然、社会、经济要素及其组合系统彼此促进,精准弱化催生返贫的各种诱因。(作者系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副所长)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