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社会心理建设是创新社会治理的基础
王俊秀
//www.workercn.cn2015-09-07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国在不同的时期重点推行了以经济建设、法治建设和社会建设为重点的社会治理策略。当前,社会结构调整,不同群体和阶层的社会冲突和社会矛盾也会出现,应明确地把社会心态培育、社会心理建设纳入社会治理的策略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调动社会心理资源,形成经济建设、法治建设、社会建设和心理建设不偏废的社会治理策略。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就提到“心理建设”的思想,基本的意图是启迪民智,改变民众固有的心理,凝聚民心促进社会共同进步。在新的历史时期,启动社会心理建设具有新的意义。社会心理建设是通过全社会的努力使得社会心态环境不断改善,个人和社会的心理更加健康,社会关系更加和谐,社会逐渐形成共享的价值观念,具有更高的社会和国家认同、社会凝聚力更高、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社会实践。

  1.全面启动社会心态培育和社会心理建设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和目标

  之所以要启动社会心理建设,是因为无论是经济建设、法治建设,还是社会建设都要以社会心理建设为基础,良好的社会心态是经济建设、法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的保证。以社会建设为例,社会学家认为社会建设主要包括社区、组织、环境等实体建设和社会结构调整、社会流动机制、社会利益关系协调、社会保障体制、社会安全体制建设等方面的制度建设,社会实体建设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社会制度建设则使社会更加和谐、有序,其中的核心是制度建设。社会建设是整体社会建设前提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建设的核心是共同体的建构,是共同情感和道德规范的建构。社会建设与社会心态之间存在内在的关联,社会心态反映一个时期的社会问题,当社会问题或矛盾处理失当或长期得不到化解,可能会渐渐固着,形成一种常态化的社会心态,成为一种影响社会的氛围。客观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一个时期的社会心态是社会建设的需要,良好的社会心态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得以有效进行的社会心理基础,不良的社会心态对社会管理起妨碍和破坏作用,社会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识与共同努力,而社会共识的形成要依靠社会心理建设。反过来,社会心理建设与社会建设是相辅相成的,社会心理建设也是社会建设的直接目的,满足社会需求,实现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尊重公民的价值和尊严,致力于民众的幸福感也是社会建设的目的。

  “十二五”规划中首次提出了培育社会心态的社会管理目标,提出要“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了这一要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把社会心态培育写入社会治理的纲领性文件,进一步深化了社会建设的主题,也把握住了社会治理创新的核心矛盾和问题。鉴于社会心态内容的复杂性,“十三五”期间,全面启动社会心态培育和社会心理建设将成为今后很长时期内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和目标。

  2.社会心态存在的问题需要从社会心理建设寻找解决途径

  从提出社会心态培育到全面启动社会心态建设也是当前社会心态的特点决定的。目前我国社会心态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从社会心理建设的思路寻找解决途径。

  一是社会需求方面。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将长期面对民众需求不断提高、不断丰富,而社会发展与之差距拉大形成的矛盾局面,表现为民众需求层次多、标准高、问题多。首先,民众基本生理需求标准提高:洁净的空气、无污染的水、改善的住房、高水平的医疗、宜居的自然环境、顺畅的交通等成为迫切的需求;民众对安全的食品、安全的交通、安全的生产环境、有效的灾害防范等也有更高的要求。其次,社会性需求也更高:家庭养老育幼的负担和难度增大,生育意愿减弱,家庭的稳定性降低;原本由家庭化解冲突、提供支持的功能被转移到社会和政府;从熟人社会向生人社会的转变中,人们的归属需求、社会支持需求得不到满足;市场经济需要的生人社会的契约诚信规则还未完全建立;民众的社会参与需求增强,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政治参与意识不断提升;社会转型中社会越来越分化和更加多元,不同群体的需求表现出很大的差别。

  二是社会价值观方面。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个人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强调物质拥有的物质主义价值观趋于增强;青年人传统观念和传宗接代观念淡化;家庭中以传统的亲情为核心的价值观变得更加多元,表现为突出的利益权衡的趋向;民众的权利观念增强,权力监督意识和公共参与意愿增强;现实社会中由于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隔膜,更迫切地需要仁爱友善的人际关系;人们的公平正义观表现出自我中心和自我服务的特点。社会法制体系的建立虽然成效显著,但作为法治社会核心的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在社会缺乏公德意识的情境下,公民的法律行为尚未养成。社会价值观念更加多元,建立社会的互信,达成社会共识,实现社会合作都会遇到一些困难。

  三是社会情绪方面。社会转型中社会矛盾和冲突不断凸显,社会情绪是矛盾和冲突的核心。一方面,社会矛盾的表现是爆发激烈的社会情绪,另一方面,社会情绪又成为这些矛盾、冲突的动力成分。在影响比较大的社会事件中都有激烈的情绪反应。大量负向的情绪容易累积成为一种社会情绪气氛,一旦出现诱发因素,情绪强度将迅速攀升,成为助推社会事件爆发的情绪能量,使得事件升级。

  四是社会关系方面。群体间的不信任的情况存在,表现为官民、警民、医患、民商之间等社会关系的不信任,也表现在不同阶层群体之间的不信任。一些社会事件引发了异常的社会情绪反应,出现了本该同情的事,却有很多人表现出欣喜,本该是人所鄙夷的事情,却有人在赞美和钦佩,本该谴责却反应冷漠。我国正经历着快速的城镇化过程,大量的农村人口将进入城市生活和工作,这需要农村居民对于城市的认同和城市居民对农村居民的宽容和接纳,随着进入人口的增加,利益分配、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矛盾也会出现。

  分析以上社会心态反映出的问题,可以发现这些问题并不是通过传统的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手段所能奏效的,必须是现有社会治理模式的扩展和社会建设的扩展,必须从社会内在的、深层的社会心态层面来推动,因此,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适时启动社会心理建设,改善社会心态环境是当务之急。(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室)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