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生态文明建设应追求法治红利
郭明晶
//www.workercn.cn2015-10-09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纵观世界范围,成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无不盛于社会动员,成于法治建设。只有将生态融入法治,通过法治红利实现生态红利,生态保护才能高效可持续。

  欧美发达国家的生态法治具有“全、深、公、严、众”五个特点,对可能危及生态环境的行为几乎全覆盖。例如,生态法治深入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深刻影响着公众的观念和行为;生态执法公正严格,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惩罚力度大,生态违法成本远超违法所得;公众参与立法、守法的意识强,力度大,渠道多,效率高;健全的社会组织体系不仅为生态环境保护募集了大量资金和资源,更实现了生态环境的全民共建。

  生态法治形势严峻,无法起到警示作用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态法治形势严峻。我国生态环境立法数量已是世界第一,国家级环保法律法规多达120余部,国家环境标准近1500项,但只有三分之一的法律、法规能得到落实。相关法律处罚力度不足,一些污染造成亿元生态价值损失,处罚上限却不足百万元,而国外环境污染最高罚金能达到数十亿美元。另外,相关法律对环境污染责任人的个人追责效果不强,对政府行为造成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的追责力度薄弱。总体上,我国生态法律惩戒力度严重不足,导致法律大棒更像是根“棉花棒”,无法起到警示作用。

  生态执法力量严重不足。执法监察人员不足,很多县区在编环境执法人员少于20人,人均负责面积超过十平方公里。执法建设投入不足,不少县区年均投入不足10万元,执法车辆、仪器数量少,更新慢,信息化、自动化水平低。我国目前生态执法投入约为发达国家水平的二十分之一,技术手段仅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

  行政权力屡屡僭越生态立法、司法和执法权力。部门利益掣肘导致重要法律难以出台,争权推责,一些条款模糊不清,难以有效执行。一些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常常直接干预环保执法,庇护高污染高税收企业。这一方面导致生态司法渠道不畅,如我国环境污染事件正在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但进入司法诉讼程序的不足1%,而发达国家普遍超过40%.另一方面,降低了法律在企业和公众心目中的公信力,公众遇到环境纠纷时易形成“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社会心理,导致近年来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以年均50%的速度增长。

  地方部门执法动力不足。现有政绩考核体系重显绩、短效,轻隐绩、长效,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的热情远高于生态保护,对生态建设的热情又远高于生态执法,生态建设对政绩的提升效果明显高于生态执法,因此,“保一片林不如种一棵树”的思想普遍存在,县级政府对生态执法不重视、不投入倾向明显。

  公众生态守法意识淡薄。生态法治宣传教育力度薄弱,公众对生态环境法律了解程度不够,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数量不足,生态环境立法、执法的公众参与度偏低。对公众生态文明意识的相关调查显示,即便是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高校在校学生,其知法、守法和参与意识均与生态文明建设需求有较大差距。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法治建设是抓手

  生态法治不仅是巩固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必要手段,也是生态文明长久、高效、可持续的前提条件。经验和教训均表明:以生态法治建设为抓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将事半功倍;忽视生态法治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必事倍功半。我国生态压力大,建设资金不足,因此更应采取积极主动的生态法治建设战略。

  首先,制定生态法治发展纲要,明确生态法治建设是生态文明体制建设的核心内容,制定生态法治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生态法治考评体系,并将考评结果纳入政府政绩考核体系。完善生态法律体系,加快土壤保护、生态损害赔偿等重点领域立法工作,提高处罚标准,试行按日处罚模式,提升生态法律的惩戒效果和公信力。

  其次,增大生态执法投入。有序增加县级环境执法监察人数,达到合理水平。落实专项资金,增加县级环境执法投入,加快县级执法设备更新速度,尽快推进县级执法的信息化、自动化和网格化进程。利用网络、热线电话等手段,进一步扩展生态执法渠道,鼓励非政府组织、个人捐助,鼓励协助执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再次,强化生态司法、执法权。进一步强调生态司法权、执法权的独立性,对领导干部运用行政权力干预生态司法、执法的行为严厉追究。对领导干部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培训教育,调整县级政府尤其是重点生态功能区县级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强化生态保护权重,弱化经济指标权重。疏通生态司法渠道,完善生态环境公诉制度,有条件的地区试行生态法庭制度,提高生态环境信访处理效率,推进生态司法透明。

  最后,加大法治宣传教育力度。采取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多渠道多方式地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尤其重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开展生态法治进企业、进社区、进政府、进校园的“四进”工作。进一步健全公众参与生态立法、司法的相关机制,降低参与门槛。鼓励生态环境保护类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在审批、补贴和人员管理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