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城市化建设战略转型
中共东丽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www.workercn.cn2015-11-02来源:天津日报
分享到:更多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时代课题。解答好这一时代课题,必须认识到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关键。人民群众不但是受益者,还是主要参与者。为此,必须本着使人民群众首先受益、尽早受益的新型城市化建设宗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东丽区紧紧抓住“决策、土地、农民、产业、管理、品质”六个关键,努力推动城市化建设战略转型,为全市统筹城乡发展作出了积极探索。

  一、坚持以人为本,做好顶层设计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核心”,突出人在城市化过程中的本体地位,更多从人的需求和发展出发,通过城市化建设的实效来满足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新型城镇化要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把解决人的问题放在城镇化的首要位置。唯有如此,才能将城镇化潜在的巨大红利充分释放出来。

  东丽区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拆迁中制定了《东丽区整体村域房屋拆还迁规定》等合理化政策。在2017年底之前20余万农民全部还迁新居,城市化率达到100%.还实施物业补贴“三年退坡”,制定系列惠民政策,全面解决群众最关心的就业、配套、保障等难题。实践证明,东丽区城市化建设处处以人为本,维护了群众利益,大大赢得了群众支持。

  东丽区立足区情,坚持实事求是,把握客观规律,顺应群众期盼,把全区城市化进程规划为四个发展阶段,循序渐进,顺势而为。一是2005年之前探索规划,依托大项目征地撤村,规划农民还迁房200万平方米,建成75万平方米,实现平稳起步。二是2010年之前规划建设全覆盖,以新市镇建设和城中村改造为重点,规划农民还迁房1500万平方米,建成400万平方米,实现快速发展。三是2017年底之前20余万农民全部还迁新居,城市化率达到100%,实现成熟提升。四是2020年之前深化管理,全面完成三改一化,彻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全面融合。

  坚持“以人为核心”,优化模式布局。在模式上通过“宅基地换房”、“城中村改造”和“依托大项目有序撤村”三条途径,将全区109个村全部纳入城市化建设进程,探索出一条“宅基地换房”、“三区联动”、“三改一化”、“金融创新”和“社会管理创新”的“五步走”模式,实现区域范围和发展过程全覆盖;在布局上,按照中心城区、新市镇、功能区协调发展的思路,确定了“一心两极,六区六城、两轴三带、智慧生态”的空间发展战略,实现空间发展和具体布局全覆盖。

  二、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土地综合整治与集约利用

  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相对紧缺,生态环境脆弱。城镇化必须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和资源,强调集约高效,不仅重视经济效益,而且重视社会和生态效益,实现人、城镇和环境协调发展。

  东丽区城市化建设成功推进的首要经验,就是做好了土地综合整治与集约利用这篇大文章,既严格保护了耕地,又极大地提高了农村土地利用效率,为项目落地、产业聚集提供了广阔空间,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撑。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平衡政策,统筹解决建设用地存量不足和农村土地利用粗放问题,在新市镇建设中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用现有宅基地换取新建小城镇中的住宅;农民原有宅基地统一整理复垦,实现耕地占补平衡;节约出可供市场开发出让的出让区土地,通过招拍挂实现建设资金平衡。政府负责制定政策、做好群众工作,投融资平台负责征地、融资、建设,达到了政府不拨钱、企业不亏钱、农民不出钱的效果。特别是在城改、大项目撤村中实施了“三保一测算”原则,提早让群众享受到了城市化建设成果。

  三、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安居、乐业、有保障

  新型城镇化解决好人的问题,就是要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使农业转移人口的能力素质与现代城市文明相适应;尊重新市民的需求,切实保障他们各方面的权益,全面提升居民文明素质和城区文明程度,有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东丽区始终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工作中心,实现广大农民“安居、乐业、有保障”。

  城市化建设必须让群众“住得好”。东丽区始终把城市化建设作为最大的民心工程,把改善农民居住条件贯穿于城市化建设全过程。严格落实人均30平方米政策,保证了还迁后住房面积充足,确保农民“住得下”。大力加快农民还迁房建设,最近5年全区农民还迁房项目每年新开工、竣工面积均达100万平方米以上,确保农民“早入住”。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保证还迁住宅户型合理、质量可靠,确保农民“住得好”。通过城市化建设,广大群众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均居住面积23平方米提高至近40平方米,过上了和市民一样的生活。

  城市化建设必须让农民“生活便”。东丽区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作为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内容,在城市化建设中做到商业、教育、卫生、文化等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规划的262万平方米公建已建成140万平方米,有效提高了还迁居民生活品质。

  城市化建设必须让农民“更幸福”。 东丽区努力打造薪金、股金、租金、保障金“四金”农民,解除了农民后顾之忧。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在引进项目时将安置就业列入招商协议,年均新增就业2万人,95%的还迁居民获得薪金收入,成为全国首批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示范区;积极推进集体经济组织产权改革,农民的股份分红大幅度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年前的2.6倍;2020年前建设近400万平方米经营性设施,用于农民出租经营,保障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将全区剩余114个村近30万农民全部纳入保障,覆盖范围和待遇水平有序提高。

  四、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新兴产城融合

  要正确处理好新兴城镇与产业对接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推进,走产业先行、以产兴城、产城融合、双向互动的发展路子。以产业先行推“兴城”,以城市建设促“兴业”,以三区联动助“兴旺”。

  产业发展为城市化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是城市建设突飞猛进的不竭动力和长久支撑。随着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战略加快实施,东丽区成为全市转型发展的主战场之一,也为加快城市化建设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东丽区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全力推进经济转型,全区科研院所和研发机构达到93家,“千企转型”计划有望“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科技金融、人才引进等创新举措亮点频现,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产业发展为城市化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是城市建设突飞猛进的不竭动力和长久支撑。

  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我们真切地认识到,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互利共生,两者是缺一不可的。产业为城市聚集人气,城市建设促进产业发展,由此才能形成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新型产业格局。东丽区通过“三区联动”,统筹规划建设居住社区、工业园区(服务业集聚区)和农业产业园区,巧妙地实现产城互动,双向融合。目前,全区5个工业园区入驻国家电网、霍尼韦尔等企业近2000家,中科院自动化所、清华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等高水平研发和科技服务机构落户投产,吸纳就业4万人,年缴税金25亿元;10个服务业聚集区聚集了宜家家居、华侨城、阿里巴巴、恒大、红星美凯龙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项目;5个农业园区引领全区现代农业发展。产业为城市聚集人气,城市建设促进产业发展,形成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

  五、坚持以人为本,创建智慧城市新体制

  提高城镇化质量,必须坚决摒弃单纯增加物质财富的狭隘发展观,把满足人、发展人作为城镇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城镇化过程使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农业转移人口的能力素质与现代城市文明相适应,逐渐融入城市,在工作和生活交往中不断适应现代城市文明,发展舞台由传统乡土亲缘拓展到整个社会。在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城乡居民共享城镇化成果,过上现代化生活,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促使人的能力素质快速提升,进而释放更大的经济社会发展潜能和城镇化红利。推进城市化建设战略转型,创建智慧城市新体制是题中应有之义。

  一是建立“建管服务”相统一的属地管理长效机制,把基层建设作为城镇治理的关键,把社区建设成和谐家园。建立“一支队伍管执法”模式,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平安社区、美丽社区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在新型社区服务中构建“三四五八十”的管理体系,体现身份公平、待遇公平,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东丽区全力构建以“三四五八十”(即三级平台、四个百、五个有、八必报、十大专项服务)为基本内容的社区服务管理体系,推行网格化和“六大员”管理模式。

  三是为了让农民生活得更舒适、更便利,提高城镇宜居程度,需要建立完全新型的治理体系,这就是推进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的现代化新型城市形态“智慧东丽”建设。

  六、坚持以人为本,打造美丽宜居的人文魅力之城

  “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必须是绿色发展,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东丽区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坚持生态宜居有品质的发展理念,把精品意识融入城镇化建设全过程,着力提升城市的发展品质、生态品质、文化品质,努力打造生态宜居的滨海新城区。通过城市化建设,不断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实现节能降耗。积极落实“四清一绿”任务,使城市环境愈发清洁、优美、舒适,基本实现了“天蓝、地绿、水清、气爽、街净、路畅、灯明”。

  “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不是“千城一面”,必须传承文化脉络、发扬特色风格。东丽区注重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深入挖掘村镇文化资源,通过建设博物馆、留存实物、记录影像、收集资料等方式,保护村庄的历史记忆、民俗文化和传统风貌。注重在新市镇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与原有自然人文特征相协调。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建立东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动大郑剪纸、赤土扣肉、长利高跷等特色文化在创新中传承发展。将新型城镇化的东丽区转换成为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人文魅力之城。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