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城镇化要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旨归
张凡
//www.workercn.cn2016-02-03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城镇化本身更应是人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和生活状态的全面转变,最为基础的工作便是抓好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深刻认识到,这种一体化不仅在城乡之间,也在城市内部,要避免在城市里滋生出新的二元结构。同样的,这种一体化也不是要消灭农村、繁荣城市,而是要让人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都能享受到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在近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介绍,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6.1%,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7亿。但与此同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展依然比较缓慢,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还比较低。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和历史任务,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从世界看,现代化的进程往往就是城镇化的进程,没有哪个国家不重视城市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历程,到2011年底,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首次超过50%,实现历史性突破。此后,我国城镇化率更是保持年均1.2个百分点的高速增长。波澜壮阔的城镇化赢得了世界瞩目,也带动了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重要引擎。

  但是,在城镇化率不断刷新的同时,也必须正视城镇化质量不高的问题。这里头暴露出不少我们对城镇化认识的误区。比如,一些地方认为城市大了就是城镇化,于是盲目撤县建市,变农村户口为非农户口;又如,一些地方认为户口转了就是城镇化,在没有完善配套措施的情况下就为农民匆忙转户,结果很多人拿着城市户口却依然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生活;再如,一些地方认为住进楼房就是城镇化,因此填平农田变广场,推倒农房建小区,催着农民“上了楼”。凡此种种,更多出于“造城”的思维,发展理念和政绩观都有问题。跳不出认识的误区,城镇化质量就很难高起来。

  同样需要正视的,还有一些地方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的动力不足问题。之所以动力不足,问题很大程度出在了“人”身上。毕竟,实现户籍人口城镇化需要当地政府提供就业、医疗、社保、保障性住房等多方面的公共服务,而这也意味着财力、人力、物力的大量投入。一些地方对于这些需要自己“出血”的项目积极性不高。除此之外,不少农民对于进城也存在较多顾虑,或是忧心教育、医疗等配套政策不完备,或是不愿意因身份转变而放弃拥有的土地等资源。在下一步工作中,如何把“人”的问题解决好,无疑将是决定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关键一环。

  城镇化本身更应是人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和生活状态的全面转变。这项任务千头万绪,最为基础的工作便是抓好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深刻认识到,这种一体化不仅在城乡之间,也在城市内部,要避免在城市里滋生出新的二元结构。同样的,这种一体化也不是要消灭农村、繁荣城市,而是要让人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都能享受到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我们当前强调中小城镇建设,就是要在城乡之间搭建起可以互相交流的桥梁,让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流通与合作成为可能。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旨归,以实现城乡交流日益频繁、城乡经济日益融合、城乡社会日益渗透为目标,这才是城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曾有记者在田间采访一位老人,问道:“你们现在缺什么?”老人回答:“现在农村缺年轻人”。看似无心之言,其实反映了目前农村发展面临的大问题。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进城寻梦,农村青壮人口流失、农业产业发展后继乏人、农村文化衰落凋敝的现实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创造条件让更多年轻人重返乡村,引导和鼓励他们为美丽乡村建设奋斗,也已成为现在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当更多年轻人抱着“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精神回归家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新农村才能可期。

  “城,所以盛民也”。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是我们推动城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梁漱溟等为代表的乡村建设者已经认识到,通过教育让农民的观念、知识、能力和思维都适应现代化,才是乡村建设的必要重点。今天我们推动城镇化发展,也应汲取历史经验教训,顺应规律和形势,推动“人”的城镇化,推动中国人整体生活的现代化。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