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建设和谐宜居活力特色新城市
王亲玲
//www.workercn.cn2016-02-19来源:陕西日报
分享到:更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瞩目成就,也面临一些瓶颈制约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城市发展要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要提升城市环境质量,这一系列新要求为我国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之路,必须从国情出发,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各个环节着力,不断推进我国城市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引领城市有序健康新发展。随着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规划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在宏观规划的总体布局,微观规划的制定实施上仍存在明显不足。一是城市总体布局发展不平衡。二是规划与实际脱节。三是规划实施随意。造成了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和大量浪费等。

  解决城市规划问题。一是加强城市总体布局。要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结合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科学规划全国城市总体布局和功能定位。要加快城市群发展,优化发展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形成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关中平原等城市群,在中西部培育发展一批区域性中心城市。二是提高规划的科学性。要综合考虑城市功能定位、文化特色、建设管理等因素,充分吸收规划编制部门以外的建设方、管理方、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公众等意见建议,要达到城市立体上发展、平面上协调、风貌上完整、文脉上延续,要实现区域各类规划“一张图”。三是依法严格实施规划。要强化规划“法”的观念,严格按规划指导城市发展,“一张蓝图干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坚决杜绝不按规划办事或随意改变规划现象。

  二、全面建设,完善功能,打造城市宜业宜居新环境。我国城市建设在承载容量、设施质量、生态文化保护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承载能力不足。设施承载容量严重不足,水、电、路、气、信等市政设施和科、教、文、卫、房、老等服务设施相对短缺,与城市基本生产生活需求差距较大,人口拥挤、交通堵塞、就业困难、住房紧张、城区内涝、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城市病”持续存在。二是建设质量不高。城市建设粗放低效,重设施建设,轻运行管理,重地上、轻地下,导致基础设施常坏常修,运行时断时续。三是开发保护不合理。对城市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建设缺乏特色,严重影响了城市外在形象和底蕴内涵。

  解决城市建设问题。一是推进城市集约发展。要按照集约、节约、高效原则,提高人口密度,充分利用资源,建设“紧凑城市”。二是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和内外品质。要根据发展需求拓展城市市政设施和服务设施,不断提升城市容量和承载能力。要突出城市特色和风貌,加强建筑、道路、广场、山水和精神文化、经济活力、文明程度、治安状况等外在、内在形象建设。三是大力建设生态智慧城市。要完善污水、垃圾、废气处理等环保设施功能,强化水域治理,扩大公共绿地,“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的绿色建筑,构建城区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搭建统一的城市网络平台和应用平台,实现城市绿色发展、生产生活方便快捷。

  三、精细实施,拓展方式,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新水平。当前我国城市管理在生态环境监管、公共服务供给、管理体制机制以及精细化、法治化、信息化等方面还不到位,一定程度制约了城市服务。一是对生态环境监管不力。二是人口市民化进程缓慢,囿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进城农民难以真正融入城市。三是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有待提升。

  解决城市管理服务问题。一是进一步规范城市运行秩序。要加强城市市政设施的完善、扩容、配套和成网,加大城市正规执法力度,着力解决行车难、停车难、乱排乱放、市容不整、垃圾围城以及水质、大气、噪音污染等城市管理问题。二是加快人口市民化进程。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转移人口素质,促进更好地融入城市,实现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市民化。三是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要积极推进城市管理标准化、科学化、网络化、规范化,加快城市数字化、信息化平台建设,不断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城市管理服务的科技含量和信息化水平。要强化城市社区服务,逐步建立主体多元、设施配套、功能完善、内容丰富、队伍健全、机制合理的社区服务体系。要深入开展卫生城市、森林城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等系列创建活动,优化生态与人文环境,不断提升城市品位。(作者系省委党校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