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看贵州借“大数据”后发赶超,惊叹之余需自问
易其洋
//www.workercn.cn2016-05-31来源:宁波日报
分享到:更多

  

  贵州,黔,地处西部高原,“八山一水一分田”,多年来既不与“钱”沾边,也不与“前”搭界,一直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大数据,信息时代炙手可热的高新技术,正在成为各国争抢的“蓝海”。2012年起,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先后出台规划,投入巨资,将发展大数据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贵州不靠海、不发达,却拥有一片大数据“蓝海”。“穷小子”贵州和“白富美”大数据联姻,出乎许多人的意料,因为实在有点不般配。但两者不仅走在了一起,短短两三年里还创造了不少“奇迹”。据5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截至目前,贵州大数据信息产业工商注册企业已达1.7万家,阿里巴巴、富士康、百度、高通、惠普、IBM等200多家国际国内知名企业落户贵州,国内三大通信运营商、华为、腾讯等数据中心已经入驻,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旅游局等多部门相关数据已明确存储贵州,大数据产业规模已达2000亿元……

  对贵州发展大数据产业,笔者早有留意和疑问:为啥是贵州而不是别的地方抓住了这一时代机遇,成功实现了一次让人惊叹的后发赶超?相关报道看得多了,慢慢有了几个答案。

  用心寻找机遇,才可能抓住机遇。贵州一度贫穷落后,贫穷则思变,落后则求进。信息时代,一切皆有可能。有思变求进之心,就很容易跟机遇撞个满怀。2013年7月,中关村贵阳科技园挂牌成立,一直在为贵州发展寻找新路径的决策者的第一反应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贵州与发达地区真正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而此时,国内城市大多仍在观望,到年底只有北京、重庆、南京等少数城市提出发展大数据产业。在以“月”为单位变化的大数据行业,贵州笨鸟先飞,在被称为中国“大数据元年”的2014年,终于抓住了一次抢跑机遇。

  像我市的四明山区及全国许多地方一样,贵州的发展一直面临“两难”:要金山银山,还是要绿水青山?中央提出“两山论”,正是对这种争论的回应。对于贵州而言,让“绿水青山”不再是制约和短板,而成为长板甚至优势,不是没有可能,但绝对不是走杀鸡取卵式的老路。正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贵州之于大数据,算得上“天作之合”。因为机器设备需要散热,数据中心的最大特点是高耗能,电力成本占整个支出成本的50%-70%,其中一半是空调费。贵州四季如春,像在贵安新区的数据中心,几乎不用开空调,只需纳入外部凉风即可。贵州空气比较清洁,进入机房时只需稍微过滤即可,且远离地震带,自然灾害少,信息储存环境安全。看看,一旦抓住了机遇,找对了路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事业要发展,关键得靠人。大数据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对人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早已进入信息时代,但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不上网、不用网、不懂网,对新生事物更是抱有恐惧和排斥心理。抓抢新机遇,人才是支撑,观念得先行。贵州人才基础薄弱,刚开始时好多干部对大数据“心存疑惑”甚至很是排斥。贵州的办法是“见招拆招”。一是搭好平台,定好制度,吸引企业、引进人才,结成利益共同体,大家一起想办法。因为大数据,从北上广深等地“漂”到贵阳创业的人越来越多,教育资源短缺的贵州已成为全国大学生流入地,排全国第七;大数据带动贵州新增从业人员4万人,全行业达到16万人。二是从全产业链推进大数据的商用、政用和民用,既让大数据奔向“高大上”,又能融入市民生活“接地气”,逼着干部“干中学、学中干”。

  2013年,马云提醒世人:“如果你错过了三十年前广东、浙江的投资机遇,今天一定不能错过贵州!”去年7月中旬,宁波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召开,时任市委书记刘奇讲起他带队到贵州考察的感受,说“给人与想象完全不一样的震撼”。今年2月,中央批复同意贵州建设全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实验区,昔日工业时代的跟随者贵州,变成了大数据时代的同行者、领跑者。

  笔者惊叹这一“奇迹”,不是鼓动各地一哄而上去搞大数据,更不是为了“长他人志气、灭自家威风”,而是想引起更多人的思考和自问:贵州有那么多不足、短板和劣势,却能后发赶超,胜人一筹,让世人瞩目,我们好多地方条件要好得多、发展要早得多、底子要厚得多,深化改革、转型升级、科技创新、跨越赶超,为啥不能更有信心、更有办法、更有劲头,更有作为呢?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