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大力实施“绿色化反贫困”战略
郭建平
//www.workercn.cn2016-06-28来源:山西日报
分享到:更多

  

  “绿色化反贫困战略”是将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以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为根本指导,构建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反贫困模式。

  “绿色化反贫困”战略的实施,应确立七个基本路径,即:生态建设奠基立根、贫困人口整体脱贫、绿色产业发展富民、宜居城乡建设安心、活力社会打造固本、扩大开放促进合作、公共治理创新推动。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走绿色发展的中国生态文明发展之路的新理念,并将绿色发展纳入“十三五”规划建议。近期召开的全省脱贫攻坚推进大会强调,要把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建设青山绿水的过程中实现增收脱贫。“十三五”规划建议,倡导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绿色消费,发展绿色产业,必将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提质升级,也有利于打赢脱贫攻坚战。

  “绿色化反贫困战略”的意义

  绿色发展理念,涵盖均衡发展、节约发展、低碳发展、清洁发展、循环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等众多方面。绿色化是对绿色发展理论进一步升华而得出的结论,是对绿色发展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创新,它包括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化、价值观念绿色化和制度建设绿色化,它要求所有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在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范围内进行,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创造最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绿色化反贫困战略”是将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以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为根本指导,构建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反贫困模式。它包括绿色化脱贫、绿色化小康、绿色化共富三个层面的基本要求,是整体实现贫困地区脱贫共富的历史性绿色系统工程。

  传统的脱贫战略虽然有效地解决了普遍贫困的现象,但实现不了对贫困人口的扶贫资源输送任务。随着现代化的快速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转型升级阶段,即以信息化、生态化、绿色化、共享化、集约化等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型服务业融合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发展观念已经由又快又好转变为又好又快。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发展、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更好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时代性与科学性。

  传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发展模式无法整体脱贫,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走到尽头。当前,贫困地区相对缺乏的传统矿产资源地位大大降低,而相对富集的绿色资源包括一些区位资源的地位明显突出;国家的整体扶持与带动能力不断提升,也形成了追求共同富裕的补短板型协调发展政策取向,各种主客观条件都为“绿色化反贫困战略”的实施创造了条件。因此,从整体上解决大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根本路径,在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并切实以开发利用贫困地区多种潜在的优势“绿色”资源,培育与激活内生动力,打破低水平循环,跳出传统发展理念,建立一种内外正向互动的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走“绿色化反贫困”之路。

  “绿色化反贫困”战略的路径

  大多贫困地区的贫困,不仅表现为矿藏资源与物质财富等外在客观环境因素的贫困,还表现为人文资源与资本人才等内在主观要素的贫困。这些主客观贫困因素相互交织形成了“贫困陷阱”,即低水平循环的贫困机制。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大力推进“绿色化反贫困”战略。

  生态建设奠基立根。贯彻生态优先原则,将生态建设、绿色发展放在基础和前提位置,并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中去。要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加强污染防治,加大绿化力度,封山造林,适度退耕还草还林,提高植被覆盖率,使贫困地区成为风景优美、绿色资产丰饶的生态富裕地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吸引新兴绿色技术产业入住创造条件,为绿色化脱贫致富打下坚实长远的生态基础,为子孙后代留下永续发展的绿水青山和绿色财富。

  贫困人口整体脱贫。动员并优化配置一切可用资源,以决战决胜的意志坚决打赢整体脱贫攻坚战,确保贫困地区人口如期整体脱贫。积极开展荒山增绿、农民增收和兴水富民工程,多渠道、多路径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参照更高标准提升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扩大全面小康人口比重,培植稳定脱贫的经济社会基础,巩固脱贫共富成果,防止因病因灾等返贫现象。要知道,目前的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贫困线标准,只包含了基本生活费,并不包括教育、医疗、住房、社会活动等发展性需求费用;而满足不了发展性需求,返贫就极为容易。因此,彻底反贫困就必须转换为总体小康、全面小康概念,以达到更高标准。

  绿色产业发展富民。认清传统工业及产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适应绿色发展潮流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消费需求,坚决果断摒弃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的传统产业,决不引进和发展“污染项目”。全力发展符合当地情况和脱贫致富需要的绿色产业,重点发展清洁能源产业、现代绿色农业、绿色低碳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形成融合一二三产业、贯通上下游的全产业链。培育绿色支柱产业群,加快经济发展绿色转型,为绿色化脱贫、绿色化小康、绿色化共富打牢强大产业基础。

  宜居城乡建设安心。全面确立新型城镇化思维,走绿色城镇化之路,建设宜居乐居的绿色城镇、绿色乡村,打造养生养心的居住生活环境。加大城乡建设投入,完善功能分区,抓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经济的良好发展。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能源保障水平,改善城乡交通条件,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标准化建设,加大对“三留守”的关爱力度,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依据地质条件、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特点,按照特色化、人性化、宜居化原则,加快融合,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创造宜居的城乡环境,使贫困地区人民能安心生活创业,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活力社会打造固本。针对以人才人口等经济社会资源不断流失、内生活力不足、现代化要素资源注入不够等为标志的贫困型边缘化社会结构,积极探索社会建设新路径,优化社会结构,加强涉农技术培训、实用技能培训和应时培训,培育出以各类爱乡爱县创业者、脱贫致富带头人为代表的内生社会力量,全力推进向小康型活力社会整体转型,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厚植贫困地区发展的后劲,夯实贫困地区和谐社会发展的根本基础。

  扩大开放促进合作。通过高层次全方位扩大开放,自觉在大市场、大产业、大区域框架下谋划贫困地区的整体发展,高度重视全方位引进外部优质资源要素,构建贫困地区与外界交流合作良性互动格局。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扶持力度,全面提升开放水平,充分引进和利用外来的充足资金和先进技术设备,并适时根据当地实际需求,调整对外开放策略,完善开放机制体制。同时要深化改革,以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实现经济传统增长向开放增长的转变,为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公共治理创新推动。以构建“绿色化反贫困模式”现代公共治理体系为主线,统筹各项改革与管理创新,将绿色经济发展与建立完善新型体制机制相结合,使政府行政与社会、市场、企业和公众参与相结合,形成以绿色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先进文化建设为统一体的现代绿色治理体系,全面推进“绿色化反贫困”战略的实施,实现贫困地区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作者为山西农业大学组织部副部长)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