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市场是检验乡村民俗旅游发展的标尺
李君轶
//www.workercn.cn2016-09-05来源:西安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依托地域文化的民俗旅游受到了游客的热捧,乡村民俗旅游在旅游市场中占据的份额越来越大。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国重要的旅游城市,其周边的乡村民俗旅游发展近几年异军突起,具有代表性的就有马嵬驿和周至沙·沙河水街,除此之外还有白鹿原民俗村、富平和仙坊、泾阳茯茶小镇等等。这些旅游地大都位于西安市周边1.5小时游憩圈内,交通非常便利,以民俗文化为主要吸引点,以地方小吃为主要业态。

  市场需求是“乡村民俗旅游地”的主要推力

  面对乡村民俗旅游“一窝蜂”式的发展,大家对这种发展模式提出了质疑,也出现了譬如“陕西省内近六十家古村落仿照袁家村模式,传统村落只剩小吃街功能”的争议。那么这样的发展到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如何去理解和分析这种模式,怎样才能推动乡村民俗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旅游业作为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对其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乡村民俗旅游如今的迅猛发展,让我们从经济学和市场学两个角度对其进行剖析。

  第一,“造街”是否符合经济规律?经济学上讲,需求决定供给,乡村民俗旅游在当今的旅游发展中变得炙手可热,这足以证明其具有强大的市场需求,而且只有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能够主导着乡村民俗旅游的发展。因为众所周知,企业的最终目的是盈利,如果单纯是企业的投资,长期的投入没有效益看不见前景,企业会继续投入大量的资金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然而,目前呈现在市场当中的乡村民俗旅游蓬勃发展,受到周边城市甚至是许多外来游客的欢迎,其显然是符合经济规律的 .

  第二,同质就会死掉吗?在旅游研究中大家会提出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同样,当谈及目前乡村民俗旅游存在的不足时,很多人提及的一点就是同质化和单一化,但是我们不得不发出疑问,真的存在那么多的创新吗?我们知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以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满足旅游者需求的旅游活动。位于同一地域、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乡村,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存在同质性问题,但是,每一地区通过其独有的特色从而进行区分,例如区别于袁家村的“小且精”,马嵬驿的发展是“大而全”的,“大”指马嵬驿的景区规模大,“全”指景区的旅游项目多样。在相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下,不同的旅游地做到同质的基础上优化,同样吸引大量的旅游者。

  第三,乡村民俗旅游市场会饱和吗?这种市场特征是什么?休闲游憩的市场是典型的周边市场,这些市场的共同特点是休闲性、近距离、重游性和低消费。目前出现的这些旅游地基本在大都市圈1.5小时交通圈内的,例如,袁家村位于陕西省礼泉县烟霞镇,处在西咸半小时经济圈内,目标市场可达性好,马嵬驿所处的李家村位于关中——天水经济区西宝线上,交通发达,区域位置良好。它们都具有近距离性和重复消费性,也就是说,同一个人今天去了袁家村,明天还有可能去马嵬驿。游客对于这些旅游地,相较于观光,他们更多注重的是休闲与体验,所以游客对于前往同一类型旅游目的地的次数上没有要求,这对于旅游地之间来说,更多表现为一种共存关系,因此也就不存在市场饱和这一问题。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国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传统的观光型旅游者逐渐向享受型旅游者转变,他们不仅希望在旅游地获得基本的视听等感官审美体验,更希望在旅游地感受到独特的地域风情、历史文化、人文风貌等等。再者,乡村民俗旅游的目标人群多针对附近的城市居民,他们在旅游过程中,希望体验到区别于日常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追求高品质慢生活。同时,一部分游客希望在旅游过程中,感受“乡愁”文化,这也要求乡村民俗旅游在今后的发展中,进行“产业升级”,突出文化。

  乡村民俗旅游应全方位“修炼内功”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市场需求是“乡村民俗旅游地”的主要推力,发展乡村民俗旅游迎合了市场需求,但是为了让乡村民俗旅游地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乡村民俗旅游地也应该从供给侧改革的理念出发,练好内功,促进乡村民俗旅游的有序健康发展。

  首先,市场要追求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考虑到未来市场的需求特点和“乡村民俗旅游”的发展需求,以及目前西安及周边地区特色商业街区的发展现状和竞争态势,这些民俗旅游地应该避免追求“游客量”的一般性认识。袁家村、马嵬驿等知名旅游地动辄日接待10万人,但是效益如何呢?这些知名的旅游地应该注重市场的质量,从提升游客消费的角度出发优化,避免对量的追求,增加单位游客消费是未来的重要课题。而对于新的旅游地,在开发建设时就应该有自己的目标市场,乡村旅游市场是一个大蛋糕,进一步明确细分市场,圈定自己的目标市场是乡村旅游地近期应该考虑的。

  其次,精致打造,精细管理和精心服务是持续发展的保证。旅游地应精致化打造旅游项目,深层次挖掘文化内涵,衍生出更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形成产品体系,主打产品与衍生品、半生品同步发展。同时,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旅游相关知识、服务意识、职业道德以及地方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的培训,提升旅游地的整体服务水平,实行推动服务质量提升,推动精心服务。另外,要创新管理模式,实行精细化管理,坚持差异化经营,加强行业内部自律,实行品牌化运营,迎合游客对食品卫生、特色、价格的口味,实现利益最大化,保证品质旅游。

  第三,打造“接地气”的开放性空间是未来必由之路。免门票是聚人气的前提,可以打造开放性空间,增强游客的可进入性;同时,应考虑“接地气”的旅游项目,打造平民消费,增强游客在旅游地的参与度,提升旅游地的知名度,从而带动人流。再者,通过打造“接地气”的开放空间,搭建本地化特色消费平台。聚焦主题,虽然特色化比较麻烦,但是各个民俗村还是应该有特点,可以从“饮食文化体验、民俗活动体验”的角度进行重点项目建设。

  第四,挖掘“慢生活”文化。结合乡村旅游主题,考虑到现代人追求高品质生活(慢生活)以及对健康问题的高度重视,结合目前已有的特色餐饮,挖掘慢生活的“慢餐”文化,为游客提供休闲的美食体验,顺应目前健康产业的发展趋势,打造健康餐饮文化项目。同时,乡村民俗旅游发展不可忘记其根本,游客前往旅游目的地希望体验的是地方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等,因此,旅游地进行项目打造时还应注重原真氛围的营造,借助建筑、装饰、服饰等显化主题文化,为游客提供原真文化氛围,丰富游客体验,以此增加旅游产品价值,增强旅游地的吸引力。(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