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运用大数据实现食品安全精准治理
金江军
//www.workercn.cn2016-09-08来源:中工网—《劳动新闻》
分享到:更多

  

  近年来,我国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做出了巨大努力,食品安全状况有所好转,但时不时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依然难以给老百姓安全感。传统人海战术、运动式执法、被动式执法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须用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思维,实现食品安全的精准治理。

  建立和完善食品生产经营者数据库,运用大数据摸清食品安全的家底,准确把握食品安全态势。食品安全监管,信息是基础。试想,如果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连辖区内有多少家食品安全市场主体,它们都是谁,位置在哪里,生产经营哪些食品,以前有过哪些违法犯罪行为等情况都不清楚,怎么去监管,怎么能够监管得好?应依托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归集有关部门的食品安全相关信息,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生产经营者数据库。

  目前,我国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都不同程度地建立了数据库,但存在数据不全面、不及时、不准确的问题。数据库中的数据质量不高,更新不及时,有的甚至成了“死库”。食品生产经营者数据库的数据来源大致分为以下五类:一是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自身业务工作中产生的数据,包括利用网上投诉举报平台获取消费者的投诉举报数据;二是通过数据交换从工商、公安、法院等其他政府部门获取食品安全相关数据,如涉及食品安全的行政处罚信息;三是从生产经营者的信息系统中抽取食品安全相关数据,如食品原材料进货数据、食品销售出货数据等;四是从互联网上搜索、抓取食品安全相关数据,如媒体报道的食品安全事件;五是从食品网上交易平台抽取食品安全相关数据,如用户对所购食品的评价数据、对商家的评分数据。

  通过开展大数据分析,对食品生产经营者进行分类分级监管。一些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还习惯于采用人海战术来应对食品安全问题,抱怨执法人员太少,一个人要管几百家甚至上千家食品生产经营市场主体,管不过来。但实际上,只要管住那些信用不好、容易违法犯罪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就可以显著改善一个地区的食品安全状况,而不能盲目执法,眉毛胡子一把抓,平均使用执法力量。对于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依托食品生产经营者数据库,开展大数据分析,进行分类、分级监管。我国食品种类众多,而且生产加工方法、价格等各不相同。有些食品容易出现食品安全问题,而有些食品很少出现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领域的违法犯罪,绝大多数都是为了牟利。容易出问题的食品,多是通过非法添加之后牟利较多的,如肉制品、奶制品等。对于生产经营不同食品的商家,要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价,区别对待。对于生产经营高风险食品的商家,要重点监管。近年来,许多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已经开展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今后要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归集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信用记录,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信用状况进行分级。对于信用状况好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减少执法检查频率。对于信用状况不好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增加执法检查频率。这样就把执法力量集中用于信用不良的食品生产经营者。

  运用大数据分析食品安全事件规律,科学配置有限的执法力量。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建立食品安全地理信息系统,并开发相应的手机客户端。互联网的发展为食品安全从政府独自监管走向社会共同治理提供了技术条件。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一方面可以把自身掌握的食品安全事件标注到电子地图上,另一方面通过完善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发动广大消费者通过手机把自己遇到的食品安全问题标注到电子地图上,并说明在什么时间遇到了什么样的食品安全事情,让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其他消费者知道。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通过大数据分析,就可以掌握辖区内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发展规律,科学部署执法力量,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改善本地区的食品安全状况。此外,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还要依法依规开放公共数据资源,如食品生产经营者基本信息、食品抽检情况、食品检测检验报告等,鼓励社会机构对这些公共数据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提供食品安全大数据应用产品和服务。实行行政执法全程留痕,构建“数据铁笼”,提高食品安全领域行政执法的规范化水平。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