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青海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www.workercn.cn2016-09-12来源:青海日报
分享到:更多

  

  继今年3月10日就青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后,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青海时再次强调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这充分说明了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青海义不容辞又来不得半点闪失的重大责任,我们必须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扛在肩上、抓在手上。

  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要牢固树立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青海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环境资源丰富,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是我国无法替代的生态安全屏障。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青海生态环境具有显著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在大气环流和水循环的综合作用下,其生态环境的改善可以惠及全国。青海的生态环境优势具有垄断性和独占性,发挥着涵养水源、防沙保土、生物多样性保育等重要功能。从一定意义上讲,青海就像是全中国的“生态心脏”,其主要功能是为全国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干净清澈的水流,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据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等机构研究评估,2012年,青海生态资源总价值18.39万亿,是当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97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7300多亿元,是当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39倍多。可见,生态价值才是青海最大的价值。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切实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统领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一道世界性难题,也是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进程中绕不过去的门槛。生态环境保护不是简单的“看护”,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搞好开发利用。我们应站在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高度,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努力克服重发展轻保护的思想,也坚决防止一谈到保护就放慢发展、甚至不要发展的倾向,真正做到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举措,找到一条将保护生态环境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效结合起来的新路,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一方面,要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信心和决心,矢志不渝地加快绿色发展的步伐,特别是要打好高原有机特色牌,推动农牧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实现农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另一方面,要在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决定性作用同时,发挥好政府、社会、道德和科技等的力量,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尤其要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要开展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江源地区的保护与发展。自2003年该地区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2005年开始实施总投资超过235亿元的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一期和二期工程。2011年国务院决定在这里建立第一个以生态保护为主题的国家级综合试验区。2015年1月,国家发改委、中央编办等13个部委(局)联合发文,明确包括青海在内的9省市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地区。2015年12月9日,习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决定建立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这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必将成为青海生态领域改革的最大亮点。我们要通过突出并有效保护修复生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模式、创新生态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建立资金保障长效机制和有序扩大社会参与等改革任务的落实,努力把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成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青藏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和生态文化传承区,使三江源国家公园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成为绿色中国走向世界的形象大使。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在孕育了“中华水塔”“三江之源”的青海,生态环境更是弥足珍贵,不可替代。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习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和对青海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当好生态环境的“守护神”,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做出更大贡献,谱写好美丽中国青海新篇章。(执笔:马洪波)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