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预防残疾与康复保障同等重要
韩小乔
//www.workercn.cn2016-09-13来源:安徽日报
分享到:更多

  

  里约残奥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由308名运动员组成的中国残疾人体育代表团参加17个大项328个小项的比赛,这是我国参加境外举行的残奥会运动员人数最多、参赛项目最多、代表团规模最大的一届。对残疾人的关注不仅体现在奥运赛场上,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我国首个残疾预防领域的国家规划——《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16—2020年)》,着力构建“健康中国”的残疾预防网。

  据统计,我国有8500多万残疾人,平均每十几个人中就有一个残疾人。和健康人一样,残疾人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和权利,残奥会上拼搏的身影就是他们超越自己、实现价值的证明。相对于健康人,残疾人遇到的困难多得多,不仅要克服生活上的困难,还时常遭遇嘲笑、冷漠等歧视,“无障碍就业梦”更是困难不少。对残疾人群体给予帮助,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然而很多时候,人们习惯于将注意力集中在对残疾人的康复服务和社会保障上,比如安装无障碍设施、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等,却忽视了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关口前移、源头预防,把残疾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据《光明日报》报道,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郑晓瑛指出,按科学预测,到2030年,我国每年新增残疾人约200万至250万人。这会对公共卫生、医疗保健和社会保障体系构成严峻挑战,也将给个人、家庭带来沉重压力,比如仅每年新增的小儿唐氏综合征(又称先天愚型,会导致包括学习障碍、智能障碍和残疾等高度畸形)患者带来的经济负担就可能超过100亿元。应该庆幸的是,绝大部分残疾都可防可控,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利用现有技术至少可以使50%的残疾得以控制或者延迟其发生。仅1987年至2006年间,我国至少遏制了1500万人残疾的发生,挽回了巨大的潜在损失。因此,如何做好残疾预防工作,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健康与幸福,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多方联动,有效防控。残疾预防牵涉面广、工作量大,但由于缺乏统一领导、整体规划,各部门分工不清、协调不够,一些好的残疾预防措施难以落地,影响了预防效果。以致残率较高的慢性病为例,社会环境、空气污染、食品安全及个人不良生活方式都是造成慢性病高发的重要因素,这需要从改善公共卫生、整治环境污染、提高医疗服务、加强农产品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加大宣传教育等多方面入手,如果哪个方面没有落实到位,慢性病的预防就留下了漏洞。进一步说,预防并减轻残疾,还有赖于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以及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同时,可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残疾预防项目,充分发挥慈善机构、民间团体的积极作用,提高残疾预防服务供给能力和效率。

  转变观念,公众参与。提到残疾预防,很多人认为这是政府和残联的事情,和自己无关。其实,残疾离我们并不远,出生缺陷、慢病缠身、意外伤害、精神疾患、行动迟缓……从出生到年老,每个人生命中都面临着一些可能致残的巨大风险,防患于未然,不仅政府部门要采取措施加大残疾预防工作力度,更需要每个人主动参与,增强预防残疾的意识和观念。研究表明,如果每个家庭都能使用儿童安全座椅,就能有效减少因交通事故引起的儿童乘车伤害。同样,如果每个孕妇都能及时接受孕前孕中健康检查、每个孩子出生后都能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就能有效控制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致残。积极学习疾病预防、灾害逃生、自救互救等相关知识,养成文明健康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自觉执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遵守交通安全法规,保持心情愉悦、心理健康,这些都是我们能够做到而且应该主动去做的。

  残疾人事业关乎社会公平正义,每一个微小的帮助对残疾人都至关重要。如果说康复保障能够让残疾人残而不废、残而有为,那么残疾预防就意味着尽可能地将对健康的威胁降到最小,保证人们的生活质量。只有同样重视残疾预防与康复保障,坚持预防为主、增强保障力度,不断提高残疾预防公共服务能力、公众参与能力,才能减少残疾发生、减轻残疾程度、控制残疾发展,助推“健康中国”。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