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关注社会转型期的艺术道德建设
宋建林
//www.workercn.cn2015-01-27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更多

  

  价值观是文艺作品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特别强调文艺对价值观塑造与引导的重要性:“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从改革开放开始,我国进入了革故鼎新的社会转型时期。在经济体制发生变革的同时,社会道德观念和文化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当代中国的道德文化经历着一个转型和建构过程。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我国社会道德状况的主流态势是发展进步的,但多维交错的道德文化和价值观所形成的道德取向的多元化,也会带来审美主体之间、不同文化形态之间、新旧文化传统之间价值观念的矛盾与冲突。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念的剧烈嬗变,社会转型期出现的“道德滑坡”,现实生活中的失德失信现象,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普遍焦虑。社会转型期激烈变迁的道德文化和价值观必然影响到艺术领域,艺术道德也出现了一些消极的价值取向,造成了艺术价值观的冲突和碰撞。近些年出现的艺术商品化、非理性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泛娱乐化、艺术媚俗化、极端功利化、审丑化等不良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艺术道德的失范与紊乱,使艺术道德建设遭受严重损伤,不仅影响了文艺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突出作用,也阻碍了社会主义文艺的健康发展。

  关注社会转型期的艺术道德建设,应当科学总结新时期艺术道德建设的经验,深刻反思艺术道德失范的深层次原因,提出进一步加强、完善艺术道德建设的有力措施,形成一个扬清激浊、扬善抑恶的道德舆论场。我认为,当前应重视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重新审视艺术与道德的关系,批判不良价值取向。

  新时期以来,艺术理论界在纠正了艺术被视为道德附庸的“工具论”后,又出现了一种贬低伦理道德,推崇艺术非政治、非道德、反道德的倾向,造成了艺术理论批评和价值取向的倾斜。审美主义思潮坚守审美至上的理想,主张艺术要脱离政治和道德领域,回到纯审美的“艺术本体”上来,这种忽视甚至拒斥艺术的社会历史因素和人文精神,对艺术与道德关系的理论偏颇,是造成艺术批评领域道德价值严重缺位的一个重要原因。文化虚无主义思潮厌恶表现社会的审美理想和道德价值,而津津乐道于挖掘生活中的丑恶与荒谬,脱离历史去胡编乱造,对“非英雄化”“非理想化”“非崇高化”“非道德化”的虚无主义创作倾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体现为一种是非混淆的艺术价值观。非理性主义思潮具有十分明显的反道德、反伦理倾向,在艺术领域催生了一股以挑战道德底线、消解道德、宣泄本能、亵渎崇高、解构历史为表现形式的创作思潮,是一种颠覆和消解社会主义艺术道德建设的消极力量。消费主义思潮影响下的泛娱乐化倾向,使艺术成为单纯供大众娱乐和消遣,甚至寻求感官刺激的一种消费品,助长了颓废萎靡之风的滋生和蔓延,已成为社会主义艺术道德建设的腐蚀剂。

  近年来,艺术非政治、非道德、反道德倾向所产生的艺术的社会责任和精神价值严重缺失现象,已引起我国艺术理论界的高度关注。许多学者重新审视艺术与道德的关系,呼唤道德回归艺术,认为艺术不能弱化或消解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诉求的人文关怀,应当把道德价值的评价作为艺术和审美最基本的原则,加强艺术的人文精神和批判能力。其实,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同艺术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古罗马贺拉斯主张的“寓教于乐”,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汉儒倡导的“风教”说、“美刺”说,一直到20世纪新人文主义的道德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社会批评理论,艺术批评家们大多把道德价值的判断作为艺术批评的重要标准。我们要进一步加强艺术的道德维度,重视艺术道德在艺术生产、艺术批评、艺术传播和艺术消费中的影响和作用,更好地发挥文艺作品在传递真善美,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崇高的道德境界的重要作用。

  重视新媒体语境下的艺术道德取向。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数字多媒体及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艺术异军突起。新媒体作为一种传媒工具在多数情况下是中性的,其本身并不具备道德意义,它对艺术道德取向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新媒体提供的开放性和多元价值观的传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网络交往主体的信仰、理想、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的变化,改变着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文化观念,从而推进社会道德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然而,新媒体对艺术道德取向也有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一些传媒在唯利是图价值观的导向下,用道德的鄙俗化嘲讽神圣,以戏谑的态度调侃崇高,用感官娱乐取代审美价值,以戏弄经典颠覆高雅文化,传播了一些低俗化、色情化、暴力化、粗鄙化的不良信息,混淆了人们的视听。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但如今网络中出现的道德问题日益凸显,如网络欺诈、网络病毒、网络色情、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等。这些现象提醒人们,如何加强新媒体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尚道德情操引领网络文化,更好地发挥新媒体的正能量而避免其负面影响,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艺术家要加强道德意识,有自觉的道德承担。

  中国社会大规模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变革及道德观念的转变,促使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在商业大潮的猛烈冲击下,作为人类审美掌握世界方式的文学艺术已不再把审美价值和精神价值当作艺术的理想来追求,而由商业价值规约了它的价值取向和生产方式。伴随市场经济的崛起所形成的新潮文艺和大众文艺思潮,一些作品以虚无主义、享乐人生、游戏人生、娱乐至死的精神价值观取代了艺术家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消解、摧毁了艺术理想的追求,而艺术家也由为人仰慕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变成了职业的“码字匠”“期货作家”和精神上的“城市流浪汉”。一些缺乏精神担当的艺人和文化人为追逐商业利润而丧失了人文精神,他们的道德理想失落在粗鄙的物质崇拜和金钱崇拜中,沦为金钱和市场的奴隶,迷失了创作方向。

  艺术家要坚持德艺双馨的高标准,有自觉的道德担承,把文学艺术作为肩负一定的道德理想的载体,在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和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方面贡献力量。中华民族许多艺术家抱着为社会而艺术,为人生而艺术的信念,把艺术创造当作关注社会和人生,实现理想世界的最佳方式。优秀的文艺作品,如杜甫、白居易的诗歌,韩愈、欧阳修、范仲淹的散文,苏轼、辛弃疾的词,关汉卿的戏曲,曹雪芹的《红楼梦》,充分表现出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忧国忧民的艺术家对理想人生的苦苦追求。鲁迅的小说和杂文处处显示着对民族历史与现状的深刻思考,表现出一个伟大文学家和思想家的真知灼见。习总书记强调的“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等重要观点,指明了文艺工作的神圣职责和使命担当,对于进一步焕发艺术的道德正能量,抵制艺术领域的杂音噪音等不良价值取向,推进社会主义艺术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