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戏剧评论,值得期待的声音
马小龙
//www.workercn.cn2015-01-30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舞台上,在此起彼伏锣鼓喧天的活动后,在或远或近或喜或忧的观众和创作者之间,2014年的中国戏剧并不寂寥,仔细听来,汇集了来自创作、来自观众的多种声音,其中有一种声音,虽非华丽高亢,却沉着坚定,有着很高的辨识度,这就是戏剧评论的声音。

  多年来,对戏剧评论的诟病颇多,官方话语反复强调,民间声音此起彼伏。我们一直重视戏剧评论,我们又确实丢了戏剧评论,曾经在这样的悖反中,对各种“权威”声音,我们越来越犹疑,甚至不敢确定,他们说的是真的吗?我们一直关注着这些年关于文艺评论的方针政策和论述,终于在2014年看到了一个“高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到,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在各种声音的交错与回响中,这一年,戏剧评论开始走向扎实和坚定。

  我们终于可以更加期待涓水汇流的声音。当我们已经习惯于从文艺媒体的只言片语中,从不多的默默坚守的评论家的吉光片羽中,从某些执著的戏剧爱好者的灵光闪顿中,寻找一些关于戏剧的记忆碎片,2014年,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并强势发声,官方、学界、民间各种关于文艺评论方向、立场、标准、态度和体系等话题的讨论不断展开,一股与事业和成长相关的力量变得鲜活而可以触摸。无论是专业的评论家,还是挚爱戏剧的体验者,他们个体的声音终于可以不再孤单寂寞,而那些一直专注于戏剧评论的传统媒体、新兴平台也终于在评论家与读者的会心一笑中收获了坚守的欣喜和欣慰。这是一曲合唱。到此时,时代的需要、事业的需要已经不再是一句空话。无论是对创作的实践引领、价值评判,还是对观众的审美引导、精神传递,戏剧评论正在向更开阔处延展,它们除了是面对舞台的心灵之旅,更汇聚成整个戏剧事业,甚至整个文艺事业的价值基石。

  我们终于可以更加期待独立客观的声音。对于作品,评论本来是一种独特的力量,可辨得失,可考偏颇。但是如果它成为唯评奖、唯政绩、唯金钱的名利场的附庸甚至帮手,这种力量立时消顿,甚至可能变成负能量,蒙蔽创作者的眼睛,膨胀制作人的欲望,损害接受者的信任。曾经的圈子常态,如今正在起变化。2014年在天津举办的第七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取消评奖,代之以研讨和评论,“把脉”兼“开方”,表达真实看法,广获好评。戏剧评论越来越正视戏剧当下,关注作品本身,评判冷静客观,论断掷地有声,批驳不留情面,争鸣针锋相对,从遮遮掩掩、欲说还休到敞开胸怀、开诚布公,各种专业期刊、文化媒体、专题研讨上的此类声音已不鲜见。尽管制约戏剧评论走向纯粹、走向独立客观的因素还有很多,但大家正在逐渐丢开顾虑,与创作者和观众共同建立能够互动、更加自信的话语平台,假以时日,难道不会生成一番新的景象?

  我们终于可以更加期待充满情怀的声音。评论是一种姿态,关乎理想,关乎情怀。没有使命,没有责任,文化的根魂会被抽离;而没有理想,没有情怀,评论也就失去了原先的温度。在2014年举办的全国青年戏剧评论家研修班上,“青评”依然“清贫”,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青年评论家们理性、冷静甚至冷峻面孔下的热忱与真诚。他们用评论来实现戏剧的情怀抒发和精神补给,西绪弗斯般地坚守初心,这何尝不是一代人对于这个时代的文化担当?他们是一个缩影,凝结着戏剧界的理想和良心。当他们的身影活跃在各种戏剧活动的舞台上下,当他们的笔触探及时代的脉搏、传统的质地,探及戏剧的品格和我们的内心,我们有理由相信,新的戏剧时代的开启不再遥远。尽管它还没有强大到能革故去弊、振聋发聩,但我们已然能够感受到脚步的坚实、声音的坚定、轮廓的明晰。让我们继续期待!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