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内外兼修提高人生境界
杨晓英
//www.workercn.cn2015-03-30来源:西安日报
分享到:更多

  

  “境界”最初指疆界、土地的界限。佛教传入之后,“境界”一词被引申出了不同的含义,可以指人的感觉器官所对应的客观对象,如“六境”、“十八界”;可以指人的主观意识活动或精神修养所达到的状态或水平,如“涅槃境界”。在佛教的这种理解基础上,人们进而把一切事物发展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称为“境界”。如写作有写作的不同境界,阅读有阅读的不同境界,当官有当官的不同境界,当然,做人也有不同的人生境界。

  人生境界是一种价值世界

  境界问题是包括儒、释、道在内的中国传统哲学始终关注的问题。中国哲学不过多追问世界的实体究竟是什么,而是以实现人生的最高境界为目的。在中国哲学看来,人生的价值和乐趣既不是感性欲望的满足,也不是外在知识的获取,更不是追求彼岸世界的永恒,而是力求达到一种主观的精神境界,使心灵有所安顿,人生有归宿。人生境界不是外在于人、独立存在的一个客观世界,而是依赖于人、受制于人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在人们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心灵感受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

  从表面上看,同一时代、同一社会的人们共同拥有一个世界,但由于每个人在认知能力、情感、意志、兴趣、气质、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和实践层面的不同能力,导致了每个人内心所能感受到的世界范围并不相同,也就是说,同一个世界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这就使得人们实际生活在不同的世界。同样客观存在的事物,如果一个人的内心认为它毫无意义,那么这个事物对这个人来说就是被蒙蔽的、几乎可以被忽略的,或者说,这个事物实际上是存在于这个人的真实世界范围之外的。

  比如,路边摔倒的老人,对所有的人来说,不论你有没有看到,这都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但对那些没有看到的人来说,这件事在他们的生活中实际上不构成任何意义,是存在于他们的实际生活之外的;对看到的人来说,如果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或者有种种担心和顾虑而认为扶老人不值得、没意义,那么这件事对他而言意义很小甚至可以忽略;相反,如果喜欢助人为乐、怀有恻隐之心的人,很可能会上前扶起老人,那么老人摔倒的事情对他而言就是有意义的,就会构成他真实生活的一部分。人生境界就是一个人的心灵所能感受到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它反映一个人内心总体的存在状态和水平。所以,著名哲学家冯友兰说:“人对于宇宙人生底觉解的程度,可有不同。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底意义,亦有不同。……宇宙人生对于人所有底某种不同底意义,即构成人所有底某种境界。”

  崇高的人生境界意味着责任和担当

  界域有大小,境界有高低。人生境界有高低等级。不同的思想家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各不相同。孔子按照年龄阶段把人生分为6种不同的境界,即“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庄子按照对“道”的体悟程度把人分为四种:自然之人、世俗之人、修道之人和体道之人。北宋关学创始人张载提出了“民胞物与”的人生境界,认为天下万民都是我们的同胞,万物都是我们的同伴、朋友,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为了达到这种理想的人生境界,他在《近思录拾遗》中写下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不朽格言。

  冯友兰先生按照对宇宙人生觉解程度的不同,把人生分为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的人,完全按照人的自然本性和习惯行事,对自己所做之事没有清楚的了解,盲目地受外在规律支配而处于混沌的状态。功利境界的人,主要特征是“为我”、“自私”。他们对于“自我”和“利”有着清楚的认识,其行为不再受盲目的本能和习惯支配,而是出于心灵的计划。这种境界的人只觉解到了人的“生物之理”,对“人之所以为人者”并无觉解。道德境界的人,主要特征是“行义”。他们对人之理已有觉解,认为人是有道德的社会存在。社会是一个整体,人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道德境界中人的价值取向是为社会群体谋福利,通过“尽伦尽职”穷人之理、尽人之性,从而成为自做主宰的“贤人”。天地境界的人,能觉解到在社会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就是宇宙。人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这种境界的人其道德行为不是出于有意的选择,而是“不思而得”。这是一种对“宇宙大全”有了深刻觉解,能知天、乐天、同天的“圣人”境界,也是冯友兰所期许的最高人生境界。

  张世英先生在冯友兰四重境界说的基础上,融贯中西,重新划分了人生的四种境界:一是欲求境界。这种境界的人没有主体和客体的分别,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此外别无他求。这是最低的境界,不过也是伴随人终身的境界。二是求知境界。人作为主体不再满足于最低的生存欲求,进一步有了认识客观事物规律的要求。这种境界的人开始寻求知识、掌握规律,从而,人的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都极大提升。三是道德境界。这种境界的人独立意识更强,产生了对他人负有责任和义务的道德意识,这种责任感和义务感也使他具有了更多自我选择的能力,开始把自己看做命运的主人。四是审美境界。这种境界的人完全超越了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不再把对象看做是与我对立的、外在的东西,而是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进入万物一体、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意境。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从以上对人生境界不同层次的划分可以看出,自古以来,没有一个思想家以物质财富的多寡或金钱的多少来区分人生境界的高低,他们无一例外地选择了人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的理解和对规律的把握程度作为标准。而且,越是崇高的人生境界,越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和担当。在较高的人生境界中,人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道德自律的主体意识空前彰显,人的自由意志和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昂然挺立。

  提高人生境界的不同路径

  既然人生境界是我们追求的一种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人生境界有高低之分,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我们的人生境界呢?

  第一,精于学,知识开创新境界。人生境界是知、情、意内在统一的整体,但相对而言,“知”的作用更大。没有“知”,往往难以产生深厚的“情”和一以贯之的“意”。相反,一个人对世界有了深刻的认知后,他的情感和意志所向也会更加明确,人生境界随之得到提升。从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矩”、老庄的“道”到张载的天地大德、儒家道统,再到冯友兰“宇宙大全”的觉解和张世英主客二分的超越,崇高的人生境界向来不排斥对客观规律的把握、认知,而且以此为前提。精于学,就是要广泛涉猎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各方面的知识,并在某一方面有所专长。知识越丰富,眼界就越开阔;眼界越开阔,心胸就越宽广;心胸宽广,就不会拘泥于小我和一时的得失,而是更加智慧、理性、宽容、大度,临大事不慌乱,处大变更从容,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更大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中获得不同寻常的幸福感,活出更高的人生意境。

  第二,厚于德,弘扬社会正能量。中国向来是一个高度重视道德的社会,许多思想家把道德作为人和动物相区别的重要标志,认为没有道德的人和禽兽无异。孔子讲“杀身成仁”,孟子讲“舍生取义”,董仲舒讲“正其谊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人的生命固然可贵,但为了心中的理想,可以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今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物质生活极大地丰富,但精神生活却相对贫瘠。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重新抬头,甚至出现了以金钱多少作为判断人生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于是,有人不禁喊出“请等等我们的灵魂”的忠告。在这种背景下,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任务。厚于德,就是要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遵道德、守道德,追求“止于至善”的高尚道德理想,进而在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向上向善的良好风气。试想,如果一个人能为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而奋斗,崇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遵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行为规范,这样的人生境界能低了吗?

  第三,敏于行,实干成就好人生。人生境界不仅是知、情、意的统一,也是内在心灵和外在言行的统一。孔子认为, 具备两个条件方能成为圣人:一是修己,二是博施济众。修己是对内,博施济众是向外,内外统一才是圣人。张载认为真正的学者在内要领会天地的生生之德,为百姓提供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在外要继承以往圣人所传下来的性命义理之学,由独善其身、修身齐家而开出万世太平的宏伟基业。这就是儒家的“内圣外王”。道家虽然奉行无为而治,但最终目的是“无为而无不为”,“功遂身退”也是以“功遂”为前提。如果只停留在思想和精神领域,境界问题将成为毫无意义的自说自话。人生境界的升华既是认识过程,更是实践过程,放眼历史和现实,就会发现实践不足的人,其精神境界的升华必然受到限制,这就是为什么少年儿童不能达到人生最高境界的原因所在。敏于行,就是要把自己对人生、对世界的认识积极付诸行动,把对人生境界的追求转化为不懈奋斗和辛勤劳作的实际行动。坐而论道不如起而实干。生命不是一场竞赛,而是一段旅程。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在平凡的人生中也能感受生命的意义、提升精神的境界。(作者单位: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