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创新
廖福霖
//www.workercn.cn2015-04-13来源:福建日报
分享到:更多

  

  2015年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纲领性文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重大创新。

  《意见》创新点很多,本文着重谈以下几方面。

  首先,突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展到现在,资源能源的约束、生态环境的容量已经达到或接近临界点,将严重制约“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成为重要的新常态。从源头上整体上破解资源能源耗竭、生态系统恶化、环境污染严重、公众工业病蔓延的“四大瓶颈”,必须首先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意见》始终贯穿这个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根本问题,进行系统全面的新部署,提出高瞻远瞩的新要求,是历史性突破。

  一是“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把绿色化融入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型四化”建设新格局,是新常态下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创举。

  二是“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这是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它首先要求把传统的以满足公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生产目的,转变为生态文明的以满足公众不断优化的物质、文化、生态产品需要和自然生态系统自身繁荣需要的生产目的,把工业文明以征服自然为本质特征,以掠夺自然、污染环境、危害健康为代价的经济增长,转变为生态文明以促进自然—人—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共生共荣的经济发展。其次,要优化经济结构,把传统生产中主要依靠自然资源投入的低端价值链的经济结构,转变为主要依靠知识资源投入的高端价值链的经济结构;把工业文明的灰色技术体系、行为管理方式、末端治理方式转变成生态文明的绿色技术体系、和谐管理方式、过程治理方式。再次,要切实建设绿色诚信市场,使绿色产品在市场体现其品质与价值,让消费者放心、让企业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相统一与最优化,形成经济社会生态发展新的增长点。

  三是“加快推进生活方式绿色化,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这是生活领域的重大革命。勤俭节约就是财富的增加,成由勤俭败由奢,对于个人、家庭、国家都是如此。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不但浪费资源,而且污染环境,危害健康。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以遵循资源阈值、环境阈值、经济阈值、健康阈值为原则,不但能促进社会与个人生活的文明健康,而且能催生出生机勃勃的生态文明经济新业态,形成新增长点。

  四是“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下面统称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指能够增加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公平,有效降低资源、环境与健康风险的发展;途径是通向目标的路径,是实际行动,具有极强的方向性和实在性,理念、方针、原则、方法等思想范畴,都必须落实到绿色发展的路径之中。

  五是“站在全球视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绿色发展转化为新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视野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只有全球的视野,才能使国家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新的综合国力含义极其深刻,从生态文明角度看,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生态是综合国力的基础;资源与环境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元素;公众健康是综合国力的核心,它关系到劳动力素质、社会和谐、民生幸福等;给后代人留下优良的发展空间是综合国力的持续性表现。当今世界有两个重要趋势:一是生态与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特征,如气候变化等,解决这些问题的科学途径是绿色发展,这已成为国际共识;二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是经济危机后要有一批新兴产业作为新引擎,绿色产业是世界公认的重要新兴引擎产业。不少国家以前是靠资源与环境的红利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现在红利已经变成瓶颈再变成陷阱,要跳出这个陷阱,也必须依靠绿色发展。这几个因素高度地集聚,使绿色发展成为引领世界新经济发展潮流,国际竞争的新常态。所以,把绿色发展转化为新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是抓住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牛鼻子,是全新的历史性使命,它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

  如何实现转化?需要把人的主体性与客体性、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受动性有机结合,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艰难探索,目前从大的方面看,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克服发展绿色经济(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绿色技术、绿色贸易、绿色金融等)的认识误区,充分发挥绿色经济的先导性作用;拓展绿色产业链,加强绿色产业积聚,不断扩大绿色经济体量,充分发挥绿色经济的支柱性作用;深化绿色一、二、三产业融合,充分发挥绿色经济的整体性作用;严格制订并实施绿色发展标准,争取绿色发展的国内外话语权和主导权;加快发展生态化技术体系,抢占世界绿色科技制高点,为转化提供支撑;培育壮大绿色(诚信)市场,为转化提供基础。

  六是响应《意见》号召,“为推动世界绿色发展、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积极贡献”,这不但有利于世界,更有利于我们自己。

  其次,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动力。一是“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按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这是全面依法治国方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创造性运用,福建应在这方面创造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要建设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把绿色化贯穿新型四化,把绿色发展转化为新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的综合性体制、机制和制度;既克服“涸泽而渔”,又克服“缘木求鱼”,破解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两张皮”的体制;建设“两只手”有机结合的机制,破解资源环境与生态产品的“公地悲剧”;建设“绿色餐桌”体制机制,破解食品不安全顽疾;建设有效的生态补偿制度,促进公平持续发展;建设发展生态生产力、生态化技术体系的体制机制;建设适应消费个性化、多元化新常态要求的网络订制、智能生产、物流派送、长尾效应的体制机制等。二是培育创造的生活新常态,实现创新驱动,特别要加快技术创新,研发生态化技术体系。

  第三,“必须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极其重要的理论升华和实践深化。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意见》中,如: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生态文明建设事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新期待、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等。要把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整体观、生态安全观、生态生产力观、生态和谐观、合作共赢观、生态文明消费观、绿色诚信观等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教育与传播,“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群众基础”。(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教授、福建生态文明研究会理事长)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